認識基督(12/2023快訊)

archive

Home Category : 靈修分享

純文字版

勞啟明—靈修分享

認識基督

(腓立比書3:10)

  每個重生得救的信徒必先要清楚認識耶穌基督是救贖主,在信主那一刻生命得著改變,成為新造的人。我們從保羅的生命榜樣認識到人需要不斷更新,才能更深的認識神。起初,保羅剛歸主便為神大發熱心,在大馬士革駁倒很多猶太人(徒9:22)。但神還未能大大使用他,他更落在被人追殺的光境;後來他去到耶路撒冷,同樣被反對者追殺(徒9:29)。保羅只可回到大數安靜等候神的時間。經過在主裏的不斷更新變化,最終他被神使用,成為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我們同樣需要住在主裏,接受神的雕琢,成為主的僕人。在祂復活的大能裏,也必須與祂一同受苦、受死。

  首先,我們要學習保羅那樣學效耶穌基督,以基督的心為心,願意服從神的帶領,為著福音的緣故謙卑自己,甚至為使別人得著福音的好處而甘願犠牲自己,愛別人的靈魂如同愛自己(腓2:5)。因著基督甘願放下與神同等的地位和權能,自甘卑微而成為人。基督在世時,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祂卻取了奴僕的樣式完完全全地順服神的旨意,而且以服事人為祂到世上來的目的(太20:28)。因此我們也需要來到神面前,讓我們的屬靈生命成長和品格得以成熟,去完成得救的工夫(腓2:12)。

  認識基督的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從大馬士革的路上,保羅認識基督是救世主,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耶穌基督是神,卻願意成為肉身,以人的樣式承擔世人的罪,更死在十字架上成為世人的救主,三天後復活,讓人得著永恆的盼望。保羅經歷耶穌基督的拯救後,甘願面對同胞的逼害,仍忠心為彌賽亞基督作見證,帶領同胞歸主。

  第二個層面:認識主耶穌基督為至寶(腓3:8)。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二章所寫的基督頌,正是反映出基督的故事如何澎湃地激動著保羅的生命。基督甘願放下天上的榮華,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卑微。因此保羅也仿效祂,甘願放下一切,把萬物當為糞土,要得著基督為至寶。

  第三個層面:認識基督的義(腓3:9)。神的義就是因人順服神的話。基督順服神走上十字架。人因著耶穌基督得稱為義,以致成聖,與主聯合。過去保羅像其他猶太人一樣,企圖重複先祖的經歷,謹守規則律例而自以為義。但歸主後的保羅認識基督的義,並且因信領受這義,使他成為義的器皿,能為主作見證,學效耶穌基督的故事,至死忠心,為要得著那從天上來的奬賞(腓3:14)。

思想:最有效讓人認識基督的途徑——就是讓人從你身上看見基督。
你的生命是否正反映祂的榮美呢?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傅張潔萍—靈修分享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馬太福音12:46-50)

46 耶穌還對眾人說話的時候,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他說話。
47 有人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你說話。」
48 他卻回答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49 就伸手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對宣教士來說,在宣教工場上,兄弟姊妹的觀念特別廣闊。未出工場前,不少宣教士是與父母居於同一屋簷下,親兄弟姊妹大多住在不遠處,關係都是緊密的。出工場後,與宣教士較為親密的,一般來說,是工場的同工,或是宣教士牧養的弟兄姊妹。在工場逗留的時間久了,經過十年,甚或二十年,工場上的同工、工場教會的肢體便成為了宣教士的屬靈兄弟姊妹,可能也有屬靈父母、公婆爺嫲、兒女……等等,是蠻親密美好的關係啊!

  記得初上工場時,在華人村服侍。幾年後,轉去服侍當地人,但仍與華人村的長者保持很好的關係。雖然不在這華人村服侍已有許多年了,但每次有機會回到村去,長者們都會送來時令水果、或自家製的灌腸、臘肉來歡迎我們,把我們當成家人一樣。有一位與我們年紀相約的姊妹跟我們說:「牧師師母,以後您們年紀大了,就來村子與我們一起養老吧!」這話聽著聽著是多窩心啊!

  我相信耶穌並非置親情不理,並非無視母親和弟兄的親情,更非冷酷無情。其實,耶穌十分看重信徒要遵行天父的旨意,耶穌把那些願意遵行父旨意的人,當成是祂的弟兄姊妹和母親!這是對我們多麼大的鼓勵,讓我們甚得安慰啊!

  禱告:慈愛的天父,我甚願遵行祢的旨意,我立志要勤讀祢的聖言,又努力活出祢的教導。我感謝祢,因祢沒有把我當作奴僕,卻把我當成兒子,賜給我子女的名份!願頌讚與榮耀都歸給祢!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而求,阿們!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林翠霞—靈修分享

拾嗎哪的人生

(出埃及記16:1-5;13-28;31;35)

  以色列全會眾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達以琳和西乃之間、汛的的曠野。因沒有食物便開始埋怨指責摩西。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第14-16節: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像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第21節:每天早上在露水蒸發之後,太陽變熱之前,以色列人要撿取嗎哪。因為太陽一熱,它就化了。

  第16節:耶和華所吩咐的是: 各人要按著自己的食量收取,他們要用升斗衡量,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不缺乏。

  第22-23節:嗎哪是每天拾每天的份量,不能留過夜。留過夜的便會有蟲變臭。惟獨是第六天安息日前一天,可以多取雙倍食物。

  以色列人要清早拾取嗎哪,時間一過太陽出來便沒有,但拿到手的嗎哪卻可以磨,可以搗,可以烤可以煮。太奇妙了。若它是不能經熱的,就應該不能燒,但拾到的嗎哪卻是可以燒的。

  嗎哪是從天上來的食物:(申8:3、16)神藉著食物要試驗他們,要看他們是否信靠神,是否遵守神的吩咐。整整40年200萬人食嗎哪,直到入迦南地那一天嗎哪就停止了。

  神藉著嗎哪去除他們的貪心,不能多取,一天的份量一天用就夠了。多取的會生蟲變臭。這也是培養以色列人對神的信心,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神是昨天的神、今天的神,也是明天的神。安息日的前一天,卻可以收取兩天的份量。留在安息日吃的嗎哪不會生蟲也不變臭。為貪念、為安全感而存的嗎哪會變虫,但按神的心意,為安息日而儲存卻可以留下來。這一點值得我們思想,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錢財,如何在金錢上表現到我們對神的敬畏。

  (申8:3)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嗎哪是一個功課,要我們學曉去信靠神一切的應許。以衪的信實為糧。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將石頭變餅,主耶穌同樣引用這句話來擊退魔鬼。魔鬼常把我們的眼光放在缺乏上,把自己的需要合理化,如同以色列人認為以前比現在好,以前怎苦都有肉吃,現在卻沒有肉吃。但他們忘記自己以前是奴隸,是含著眼淚而吃,現在是自由人,雖然沒有肉吃,卻有神作他們的神。他們一直埋怨神,半點都看不到他們已被神拯救,被揀選成為神的子民而感到榮幸。不懂感恩是一個最大的盲點。

  讓我們思想甚麼是拾嗎哪的生活,沒有太多存款卻又沒有缺乏的生活。簡樸的人生(太6:25-34)就是不要為明天憂慮,不要與人比較,相信神的信實,仰賴衪的供應。

  禱告:天父我們讚美祢,祢賜嗎哪餵養以色列人40年之久,縱然以色列人背叛祢,但祢施恩的手一直沒有停止供養他們。祢以嗎哪供養他們的肉身,也訓練他們的靈性。耶穌基督祢是天上賜下的糧,信的人必不饑餓。求主幫助我們不為明天憂慮,保守我們的心不要偏向世界。相信我們在世每一天都有「嗎哪」的供應,直到進入天上迦南樂園。奉主耶穌聖名求,阿們。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傅昌達—靈修分享

以愛和忍耐

(路加福音24:25-27,32)

25 耶穌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啊,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心裏相信得太遲鈍了!
26 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然後才進入他的榮耀裏嗎?」
27 於是,他從摩西和眾先知開始,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向他們解釋了。…
32 他們彼此說:「他在路上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在我們裏面不是火熱的嗎?」

  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位臉帶愁容的門徒顯現。主耶穌與他們閒聊,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一知半解,對先知所說的一切話相信得太遲鈍。當主耶穌開始到處宣講天國的真理,呼召人跟隨祂,便一直透過不同的方法訓練門徒。復活的基督仍然把握最後的機會,訓練這兩位無知的門徒,花心思、花時間陪伴他們,以愛和忍耐接納他們的無知和小信。祂沒有狠狠地責備他們,反而為他們走第二里路,為他們補習,耐性地從摩西和眾先知開始,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向他們解釋清楚。

  主耶穌已做了完美的示範,提醒我應如何在宣教工場上,花心思、花時間陪伴我在泰北山區服侍的年青人,與他們結伴同行,一同面對人生路上的高山低谷,聆聽他們心底的說話,接納和包容他們的缺點,帶著愛心和忍耐教導他們認識神的話語,使每顆冰冷的心再次被火熱起來!願這段經文也成為你的提醒和祝福,誠心所願!

  禱告:求聖靈保惠師幫助我,教導我懂得如何跟隨主耶穌的腳蹤,實踐天國大使命,效法主的樣式去使人作主的門徒,以愛和忍耐教導他們明白聖經的真理,與他們結伴同行,一同面對人生的高山低谷。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杜劉玉潔—靈修分享

「奧秘」不再是「奧秘」

(以弗所書3:1-13)
  一講到「奧秘」,會讓人想起:宇宙的奧秘,人體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奧秘」看來是高深莫測,神秘,難以理解,深奧,不為人知的,長時間才能發掘,令人心存敬畏好奇,不能隨意公開的,使人震驚……等等,能掌握獨家「奧秘」的人一定是了不起!

  本段經文提到福音的奧秘(3:3),基督的奧秘(3:4),這奧秘在以前沒有人知道(3:5),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3:6),使眾人都明白……奧秘是如何安排的(3:9)。原來這奧秘藉著基督而有,是福音,關乎外邦人的福祉。

  原來當人類還沒發現宇宙的奧秘,人體的奧秘,地球的奧秘,神已經老早把關乎人類生死的奧秘指示我們了。

  神將福音的「奧秘」啟示了保羅。保羅要把這福音的奧秘傳給猶太人與外邦人,讓他們知道神的預定與智慧。兩千年之後,這奧秘還是奧秘嗎?仍是不為人知的奧秘嗎?目前這個奧秘又是否已經遍傳天下?很高興這福音的奧秘已經傳開了,不再是神秘又高深莫測的,不為人知的。可惜,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不知道這個寶貴的奧秘。單單在南非就有很多三十多萬華人,不知道不明白不接受這個奧秘。

  保羅表明他成為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是神賜給他的,他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神還給他這恩賜。保羅尚且認為自己是最小的,不配有這託付,更何況是我們?只願我們放膽無懼承擔這託付,視之為神給我們最大的恩賜。

  保羅因這託付受了不少患難。我回想在南非十七年的宣教日子,也經歷點點患難,記憶最深的是有驚無險的被劫,險象橫生的車禍,足足等了五年才批出的簽證,好不容易熬過來……。雖是如此卻深深體會都是神的信實保守,也成為我難得的經歷和榮耀。我知道有些在創啟地區向穆民傳福音的宣教士,他們受的患難更是十倍百倍,盼他們得到百倍千倍的賞賜,也能結百倍千倍的果子。

  有時候向人分享自己過去的宣教歷程,確有不少困難,但總希望這些事件不會叫人喪膽害怕、擔憂卻步,而是樂意成為這福音奧秘的執事。將這個奧秘傳開,原是我們的榮耀,也同時是對神篤信不疑。

  讓「奧秘」不再是「奧秘」吧!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黃玉卿—靈修分享

耶穌的心

(馬太福音六9-13和修本)

所以,你們要這樣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祢的國降臨;
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

  近年有個「潮語」:重要的事要講三次。想起我們查經時,每當看到重複的詞語,也會仔細地看!

  耶穌在祂教人的禱告上,也重複了三次,是三「願」。「願」相當於「渴望」的意思。主耶穌非常渴望屬祂的人,就是神的兒女,在向天上的父祈禱時,稱天上的「父」為父,因為只有屬神的兒女,才能作這個稱呼。(參:羅八15)

  主禱文一開始就說:「所以,你們要這樣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人都尊祢的名為聖。祢的國降臨;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穌以三個「願」作為祈禱的開始,就好像當我們問人:你最想我們為你的什麼事祈禱呀?對方便將最想別人為他祈禱的事情提出來。耶穌也不例外,祂將最重要的祈禱內容教導門徒。

第一個「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願人人都尊崇神的名字,渴望人人都稱這位值得尊崇的神為神,意味著人人都認識這位神!要讓人人都認識我們的天父,就需要歷世歷代的信徒主動地向人發出呼喚,傳揚祂的聖名。從舊約的亞伯拉罕、先知,到新約的門徒、基督徒,他們在所到之處,都述說祂的美事,宣揚祂的名。今日,耶穌的這個心願,仍在生效,祂要各方、各族、各國中屬祂的人延續這心願,將神的聖名傳開,使人都來尊崇祂!

第二個「願」:祢的國降臨

  耶穌渴望神的國降臨,這話看來好像超乎現實,有點像科幻片要將未來世界呈現於觀眾眼前。但仔細思想,其實我們因天父的愛,藉主耶穌的拯救,成為神國子民,不是已在祂國度裡嗎?若將福音遍傳,人人都接受基督,成為神的兒女,天國不就在我們中間。只要每位基督徒都積極參與傳福音等事工,神國降臨的心願就可達成。

第三個「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當上述兩個願望順利進行,人人都尊神為神,相信不難實現第三個願望。因為屬神子民與基督耶穌連結,有聖靈活在心裡,指教明白神的旨意,我們如此在地上生活,神的心意不是如同行在天上嗎?只是我們常受地上事情的困擾,例如生活所需,影響了轉眼仰望耶穌的眼目,以致未能享受神的應許。如經上說:你們所需要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太六8b)。我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若想依主的心願而行,須從自己做起,求主幫助我們「…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 也誠如主禱文的祈求:「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太六13) 好使我們心靈輕省,能「輕輕聽」活出神的話。

  今日,仍有不少人站於救恩門外,活在困迫中,我們既得了寶貴的救恩,罪得赦免,就不容遲延,將罪裡得釋放(參羅六22),使人得以自由(參加五1)的寶貴福音與人分享﹗彼得提醒我們:「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寛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作為基督徒的你願意踐行耶穌的心願嗎?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譚慧儀—靈修分享

若不是耶和華

(詩篇127:1)

  詩篇127篇是一首智慧詩,標題是「所羅門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上行往聖殿去敬拜神時一邊走路,一邊唱的詩。第1節: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

  這裡的「房屋」可指作者所羅門建造的聖殿,也引申至今天的教會、家庭、工作和事業,甚至所有事務。作為神的兒女,我們相信人生的福氣是神的賞賜(當然人也要努力);神掌管萬有,祂是人生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祂是歷史的主,也是宣教的主!

  我服侍的斯里蘭卡,基督教福音工作早在1812 年開始,率先登陸錫蘭海岸的浸信會傳教士是兩位英國人:詹姆斯(James)和安查特(Ann Chater)。他們在首都科倫坡居住, 希望建立一間學校和一個興旺的福音教會。查特有遠大的理想,但福音工作不易,信主人數稀少。他形容科倫坡有如一個「山谷乾枯的骨頭 」,看來沒有希望……。今天(2022 年)在斯里蘭卡,浸信會教會已有 45 間,教會數目仍在增長中!「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榮耀歸上主!(我現在站立的位置,背後的教會名 Hendala 浸信教會,已有 184 歷史,現時主日崇拜有會眾 200 人;我的宿舍位處教堂後面的建築物內。)

  根據 2011 年統計,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佔總人口百分之 70.19 ,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合共佔百分之 7.4。神顧念在這裡的華人,2015 年 2 月 1 日,斯里蘭卡第一華人浸信會誕生!經過七年,縱使斯里蘭卡今天落在經濟危機與社會動蕩中,許多華人都回老家了,但華人教會信徒仍然穩定出席主日崇拜,平均約 20 人(包括 6 名小孩)。主日崇拜後的祈禱會和查經班,大家都踴躍參加,坦誠分享,有歡笑也有淚水,逆境中信徒凝聚一起的力度更強。「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斯里蘭卡第一華人浸信會從零開始,走過七個年頭,一切的恩福都來自上帝!是祂從四方八面招聚牧者與信徒一同敬拜;是主耶穌的愛吸引一顆顆柔軟的心;是聖靈親自澆灌使生命成長!

  各位弟兄姊妹,你們的生命有沒有交給主建造?你們的人生有沒有交給主看守?願主祝福大家!阿門。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杜文瀚—靈修分享

耶穌使四千人吃飽

(馬可福音八1-10)

  這段經文是記載耶穌行了一個神蹟,耶穌用七個餅幾條魚使四千人吃飽。
其實,馬可也記載過另一件相似的神蹟,就是耶穌用五個餅兩條魚,使五千人吃飽(可六30-44)。

  若我們仔細比較兩個神蹟,你會發現有很多地方都一樣。包括:發生地點都在野地、門徒同樣覺得不可能使這麼多人吃飽。另一方面,分餅的過程,也是一樣,就是耶穌吩咐眾人坐在地上,拿著餅,祝福擘開,遞給門徒。最後結果,每個人都吃飽,並且有餘(一個剩餘十二籃子,一個剩餘七筐子)。甚至在神蹟之後,耶穌同樣打發他們離開。

  然而,若我們留意經文的前三節,你會發現當中的不同。「那時,又有一大群人聚集,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群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八1-3和修)

  在這裡,我們看見當時有一大群人聚集。其實,耶穌時常面對一大群人。但是請我們注意「沒有甚麼吃的」(八1)與及「沒有吃的東西了」(八2)。這裡卻是兩次提到「沒有東西吃」。很明顯是一個需要,就是說:有一大群人聚集,卻是需要食物。經文更加補充,有些人從很遠的地方來,更突出:若叫他們回家,路途實在遙遠,路上食物更顯重要。

  這時,耶穌說:「我憐憫這群人。」(八2)「我」——耶穌,「憐憫」是主動的動作,「這群人」——眼前的群眾。其實,他們沒有主動問耶穌說,我們需要食物。但是,我們卻看見耶穌主動供應他們所需,甚至是他們沒有開口求的。只因耶穌出自祂的「憐憫」便供應。

  今日,耶穌也會做同樣的事。有些事情,甚至你沒有開口請求幫助,但耶穌卻主動幫助你。因祂早已知道這需要。

  記得我們的女兒在南非讀大學的時候,當時她已上課,並且已交了全年的學費和宿費。後來她準備回香港繼續升學,便要處理在南非退學事宜。其實,大學因新冠病毒提早關閉宿舍,退回部份宿舍費用,這已是恩典。但想不到的是,大學竟主動退回第二期的學費及行政費。

  這真是一份「大禮物」,是主的恩典。因為這一項退款不是必然。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主動要求退回第二學期的學費,所以,我們見證著上帝的供應。就是在我們還未開口之先,主已經知道;就好像當時的群眾,並沒有主動開口,卻是耶穌主動憐憫這群人。

  當我再讀這經文時,「我憐憫這群人」這幾個字十分深刻。

  是的!耶穌是憐憫的主,供應的主,我們要讚美祂,願榮耀歸給祂。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心思明慧宣教士—靈修分享

聯繫全德的愛心

(西三12-14)

  我們最近乘搭巴士(公車)時,遇上一件小意外。我們一家四口上車後,巴士到了下一站時,司機與一位無法出示長者咭的乘客理論。當時司機認為乘客沒有付足車費,但那位乘客認為自己是長者,只付長者車費,司機極力沉著氣並解釋:「我很想報警處理,可是我不能為了這事影響全車乘客」。可是那位乘客情緒失控,持續以粗言穢語責罵司機,也不理會其他乘客的勸止。最終司機也情緒失控,將車停在路旁,打電話尋求支援,全車人都要一起等候。有乘客開始下車,又有乘客憤怒地喊叫:「我們已支付車費,為何要我們下車?!」我們見車上的人情緒高漲,便立即帶同孩子下車,轉乘其他交通工具。當我們還在討論那巴士是否已開出時,兒子卻問了一個問題:「不知他們有沒有事?」原來他擔心他們會發生打鬥,甚至有人會受傷。當司機、乘客與我們三個都只關心自己的情緒、權利或不想耽誤時,兒子卻以愛去關心別人。聖靈藉著兒子的話給予我提醒,我想起靈修時神對我的教導:

  「所以,你們既然是神所揀選的,是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的心腸、恩慈、謙卑、溫柔和忍耐。如果有人對別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寬容,互相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照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上,還要有愛心,愛心是聯繫全德的。」(《新譯本》西三12-14)

  我們在回港工作匯報中,不斷回顧反思工場中所觀察和學習到的。我們的工場是個多元種族與宗教的國家,不同的種族間常會產生緊張的關係。當地某位德高望重的基督徒前輩,他一直抱有種族宗教間和諧相處的宏願,他觀察到民族身分對族群和諧有很大影響,因為自我認同不僅反映了我們的歸屬感,同時也對我們行為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他認為在多元種族與宗教的國家中,基督徒所應該擁有的是非競爭性、大方、利他、彼此接納、尊重的心態。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自身信仰在共同公共空間的角色與適當實踐,我們的焦點應該是強調宗教內涵的精神而不是其外在形式。可是,在這具濃厚種族主義的國家裡,群體的身分似乎也決定了我們的責任感。作為被打壓和被邊緣化的華人基督徒,很容易以種族信仰為分界,並拒絕關懷其他種族的需要。雖然這裡的華人基督徒表面上總是友善和平的,但這些只是門面的功夫,只不過是為了維持社交或保障自己的利益。大家在心底裡未能寬容饒恕,未能「存憐憫的心腸、恩慈、謙卑、溫柔和忍耐」,未能活出「新人」的樣式。

  我發現這種靈性的問題,不單出現在種族宗教之間,就連宗派間、機構間,甚至教會機構內部也出現類似問題。我們看到在某些令人痛心的事情中,各人表面和諧順服,但只是害怕面對衝突的代價,實質內心波濤洶湧,心底裡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權利,以致群體最終分裂。聖經提醒我,「在這一切之上,還要有愛心,愛心是聯繫全德的。」愛主導了我們思考的模式和方向,正如巴士事件一樣,不同關注點引致截然不同的反應。當我們面對內部或外界的張力時,若果我們心底裡滿有神的愛,我們會作出怎樣不同的反應?我們的言行又能否見證我們主憐憫的心?這是我要繼續思想和學習的。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吳陳淑吟師母—靈修分享

莊稼多 , 工人少

((太9:35-38,路10:1-3))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裡教導人,到處宣講天國的福音,醫治各樣疾痛、各種病患。他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依,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他就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祈求莊稼的主差派工人去收割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5-38》(環聖)

後來,主又另外指派了七十二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到的各城各地去。耶穌對他們說: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要祈求莊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他的莊稼。你們去吧!我派你們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路加福音10:1-3》(環聖)

  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這是主耶穌在不同情景中說著的同一句說話,在福音書裡出現了兩次。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人當中,在肉身的局限底下,祂仍然竭力服事。馬太福音形容耶穌在許許多多的服事中:走遍、教導、宣講、醫治各種各樣有需要的群眾。在這些過程中,祂看見,就憐憫,主耶穌憐憫的心懷,讓我們看見什麼呢?祂看見什麼呢?

  在我出工場前,許多次被這節經文感動。看見神的兒女,沒有牧人關懷牧養,我願回應宣教呼召。在工場服侍,宣教不容易,真的遇到許多難處。

  一次,我在工場受到很大的挫折,剛巧有一位外國宣教士知道我的情況,邀請我到她的家。沒想到,我竟被那掛在她客廳的一幅掛畫觸動。其實這畫沒有什麼特別,都是一幅禾田的畫作,但畫中很清悉的字句「作工的人少」,好像主耶穌向我說,小小挫折,你就要離去嗎?好多工等著你去作的;你看見的,是自己的困苦?還是羊的痛苦呀!

  主耶穌看見他們困苦無依,像沒有牧人的羊一樣。羊是迷惘的、甚至是懵然不知的,牠們分散在山頭,吃著草,不知危機隨時臨到,需要牧人去保護牠們。遍山遍野的羊,沒有牧人在當中,當然是狼群的獵物。這幅圖浮現在腦海中:只有一位牧人在山間奔波,救得這隻羊,救不到那隻羊。

  羊的生命是寶貴的,是神所珍愛的。祂差遣與祂有同樣憐憫心懷的人去做拯救的工作,所以在路加福音中,主耶穌說,你們去吧!我派你們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被差派的人,好像羊入狼群那麼危險,受到襲擊甚至成為狼口中的糧。有宣教士曾說,神呼召宣教士,是呼召他們去「死」。

  弟兄姊妹,服侍上帝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甘願為主使用,成為羊羔,進入狼群,進入一個不容易的莊園收割。有誰會去呢?你會去嗎?

  求莊稼的主差派工人去收割莊稼!從一個充滿流離羊群的山岡突然轉向金黃的、待收割的禾田,轉向一個喜樂的情景。豐收,才會莊稼多,但若沒有適時的人去收莊稼,這喜樂的情景,就會變成可惜,遺憾!

  我們一家被差派到貧瘠的非洲,在貧富極懸殊又沒有生育規劃的國家中,看見的都是一雙雙伸出來的手。面對非洲龐大的需要,我們能作什麼?但願這兩段經文向你說話!

Read More →

代禱信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