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祈禱開始

鮑2

鮑會園牧師(本團顧問)

鮑02還記得那年是1974年,在播道神學院讀書的郭誠弟兄將要畢業,而周修敏弟兄仍未讀神學,他們倆常常一起禱告。

很多時候的下午,在播道神學院的男生宿舍傳來很大的禱告聲,歷時三至五小時之久,那是郭誠與周修敏一起禱告的聲音。他們同心合意為中國人的福音禱告,我有時會與他們一起禱告,也為他們禱告,求神帶領他們的道路。

畢業禮後,郭誠與周修敏就往泰國北部去,向那些從中國走難來的同胞傳福音。我覺得神有特別的恩典在他們身上。起初,他們沒有教會支持,也沒有想過去尋求外面的教會支持,更沒想過自己有多少錢,一心只為著泰北難民同胞的福音需要。他們在泰北逗留了一個多月,手上的錢用完了,便從泰北回到香港。回來後,他們沒有忘記那裡的境況,經常為泰北的同胞禱告,中華福音使命團就在禱告中誕生。


鮑01他們在泰北有清楚的領受。幾經安排下,郭誠就往泰北做福音工作,而周修敏就賺錢供應所需的支出。一段時間後,中華福音使命團正式成立,董事會成員大多是他們的家人和幾位有相同心志的弟兄姊妹。

其實那時工場環境非常困難,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供應,要在帆布蓋搭的戶外煮飯。若是下雨,就站在一吋深的泥濘中煮飯,且還要把鞋脫下,因為穿著鞋子行走會把泥濘濺起。1977年我往泰北探望他們,從沒聽見任何埋怨。我十分欣賞他們全心全意地為福音擺上。往後幾年,神興起了好幾位同工來參與董事會的工作,亦開始有教會在經濟上支持他們。


鮑03按今日的標準來說,那是杯水車薪,但卻顯出神的帶領與祝福。直到今天宣教士人數增多,同工人數也增多,有正式的地方作辦事處,亦有很多教會的支持及關心。

神在最初感動兩位沒有經驗的弟兄,帶領他們一步步的向前推動這宣教工作,成為今天很多事奉者的激勵,一起參與海外宣教工作。我相信神過往怎樣興起中福團,未來亦會同樣的使用中福團,讓我們齊來為差會禱告和支持這差會的工作。

(本文為鮑會園牧師在中華福音使命團十五週年感恩崇拜上的分享。本文未經鮑牧師斧正。)

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周2

周修敏(創辦人之一)

初信主時,蒙郭誠伯伯作我的「保羅」。我們每星期最少有五天,每次最少三小時,一同查經、祈禱、傳福音,這樣維持了接近五年。那時神感動我們特別為中國禱告。


周01一次,從事珠寶玉石生意的叔叔從泰國來香港探我,從他口中得知泰國北部金三角一帶有不少中國雲南人借土養命,生活艱辛。我把這消息與郭誠分享,又同心為他們祈禱。後來郭誠建議不如往那裡走一走,瞭解當地情況;我們便把這事交託父神手中。

一天,郭誠興奮地告訴我,當天神學院早會的講員,是位剛從泰國和菲律賓回來的基督徒新聞記者,他特別分享到泰國北部的福音需要。那邊有很多中國人,卻沒有傳道人、宣教士,也沒有什麼福音工作。郭誠聽到後,心裡很感動,深信這是神帶領我們往泰北一行的印證。於是我們決定在郭誠神學畢業後前往泰北。


周02踏足泰國曼谷機場,我們還不知道往哪裡走?或有誰作嚮導?先是在曼谷找著播道神學院的校友,經他介紹往北部清萊府拜訪一位傳道人,再由他帶領我們去到位處邊陲的美賽縣,在一個信徒家中開展佈道工作。不少人認罪信主,有廟裡的尼姑悔改歸向神。我們心裡得著很大的激勵。後來,我們遇見一位自由傳道人溫弟兄,他十分熟悉北部山區的情況,願意帶領我們到不同的村寨佈道。我們遂離開美賽往山區走。


周03村子位於山嶺上,沒有車路直達,我們在山腰下車,知道大概要走兩小時才能到達。當天上午天氣晴朗,沒想到午後突然下起傾盤大雨。我們同心禱告,求神掌管天氣,使我們能平安抵達。豈料禱告完後,雨下得更大。我們全身濕透,背著行囊,踏著泥濘,極度費力。我心裡不禁埋怨起來,又擔心不知還要多久才到達目的地。郭誠邊走邊問我是否想回香港去?神卻用一節經文鼓勵我「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我心意一轉,既然進退兩難,那就決心倚靠神前行!

下午四時左右,我們到達目的地,有阿卡族的姊妹接待我們,為我們做飯。原來山區的人每天只吃兩餐:早上十時和下午四時。她為我們三人煮了米飯、幾條玉米、四隻煎蛋、及一大碗菜湯。我們吃了米飯和玉米,一隻蛋和一碗菜湯,剩下一隻雞蛋和兩口菜湯,大家都不好意思再吃下去。推讓間郭誠就請溫弟兄把菜湯喝光,但溫弟兄卻想把這湯留給一位喜歡喝這湯的婆婆。這頓飯讓我親身體驗山區同胞的貧困。事實上,他們日常很少吃米飯,多是吃玉米,這米飯是特別為我們這些「客人」做的。


周04我們繼續往各個村寨傳福音,主恩同行,各處都有美好的回應。

之後遇見播道神學院早期校友張姊妹,她在泰北一帶傳道已有十年。看見我們來到泰北,十分高興,便帶我們往各處佈道,先去美思樂,然後是清萊,再下清邁,又北上芳縣。

泰北之行後,我們把所經歷的與鮑會園牧師分享,他十分支持鼓勵我們的工作。我們又拜訪有豐富差傳經驗的屈均遠長老,在他教導下,我們認識了差傳的基本概念。接著,我們在香港成立了「中華福音使命團」,組織董事會。一群支持泰北福音事工的肢體經常來我家,為泰北禱告。再後,郭誠前往泰北宣教。


周05中福團起先以美賽縣為根據地,後遷往芳縣。郭誠在當地致力開荒佈道、建立教會、培訓信徒。教我們想不到的是,原來在緬甸邊境山區一帶,有許多村寨的教會傳道長執,長期在山區孤軍作戰。他們聽聞中福團開設信徒領袖訓練班,竟敢攀山涉水,冒盜賊之險,走四、五天,甚至十天以上的路程,前來接受訓練。他們渴慕追求真理的心志,對福音事工的承擔,對本鄉同胞的熱愛,深深激勵著我們。

緬甸來的傳道同工與郭誠分享他們的境況,為福音同心禱告,郭誠領受了泰緬滇福音工作的異象。多年前,神感動我們為中國人的福音禱告,現在我們看見神引領我們到泰北,以這裡為起點,越過邊陲,穿過緬甸的撣邦,直達中國的雲南。這福音公路的里程,是神親手的選定和成就。

(本文為周修敏牧師在中華福音使命團二十週年感恩崇拜上的分享。)

泰緬滇福音公路

郭2

郭誠(創辦人之一)


郭01秉承大使命的重託,信靠聖靈的帶領,透過禱告的心安理得,我與周修敏弟兄就在1974年被神帶進泰北山區的工場。


1977年冬令時節,天氣很冷。有一批人從緬甸邊區大山下來,走了一個月路程,來到泰北芳縣訓練營,接受了為期三個月的訓練。這些從緬北山區來的牧師、傳道和決志委身事主的青年,如此飢渴慕義,我們焉能不使他們飽足?

郭02神在緬甸崇山峻嶺上的城、鄉、村、寨裡,挑選了不少信徒、長執和傳道,帶到泰北接受訓練。他們對本鄉本土負擔極重,完成訓練後堅持歸回原地,將所學到的去教導別人。這條福音公路的點和線,因著受訓的人的佳美腳蹤,就不斷加多延長,從泰緬邊界蜿蜒北上,貫穿緬北撣邦直達雲南。

80年代初夏,我們送出一千本簡體字新約聖經,確證已送進雲南邊彊附近的縣城,到達村民手中。後來接到緬甸來函,有第二批民兵,來到緬甸境內接受耶穌為救主,並獲贈新舊約聖經和頌主聖歌。

神讓我們看見這福音公路的終點站,是祂親手選定和成就的,同時亦叫我們在信心的功課上得到寶貴的經歷,使我們篤信繼第一、第二兩批之後,接踵而來的,將會有數不盡的那麼多。神必沿著邊疆,把祂的子民帶領過來。或是時候到了,就把祂的使者,從泰北、緬北差派到那邊去。……神的籌算,祂必立定。


郭031981年二月間,由緬甸北部傳過來的消息說,雲南省靠邊界有52個拉胡村莊的禮拜堂開放了,卻沒有牧人,呼籲緬甸的教會團體,儘速派人前往牧養。緬南山區的拉胡人教會中,不少信徒和傳道申請路費資助以便來泰北受訓,還有要求攜眷就學的。81年十一月,有拉胡老信徒啟程北上,志願要回到緬甸山區境內去償還福音的債。中福團訓練中心的門徒班,第三屆華人畢業生中,有同學有拉胡語文恩賜的,現已回到緬甸自己的教會,帶領那邊的拉胡信徒。

泰北眾多的拉胡族人,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雲南和廣西兩省。他們的老一代有受過中文教育的。他們誠懇的表示,不但對泰北本族(黑拉胡)及紅拉胡族人有負擔,對故鄉有更迫切的負擔,要償還所欠福音的債。這樣看來,神安排豈不是在這一條福音公路的幹線上,又新增闢一條支線麼?以福音公路的全貌而言,在面積的範圍上,豈不是囊括了泰國民族,緬甸民族,中華漢族及山區少數民族麼!


郭04這條福音公路的修築工作,無論是它的幹線、支線、起點及終點,都有數不完的恩典,說不盡的故事。中福團其後在泰北宣教工場又加入了兩位宣教士,而公路全線也有十多位當地同工。但舉目遠眺,這一大片山區禾場,怎會夠人用呢?願主差派祂的工人,參與這縱貫泰緬滇山區禾場的收割。

薪火相傳

朱2

朱昌錂(國際總幹事)

他年屆花甲,一頭華髮,聲如洪鐘,身量高大,講得一口流利國語。那年是1974年,我讀一年級,他是第三年快畢業的學兄,這是我對郭伯伯的最初印象。

%e6%9c%b1011976年我與幾位同學一同到泰北實習三個星期。在快要離開泰北時,郭伯伯問我:「畢業後會不會到泰北宣教?」我回答:「我要留在香港回到自己教會事奉。」那之後郭伯伯也就沒有再與我聯繫了。在1979年,我忽然接到郭伯伯從泰國寄來的信,邀請我參加中福團香港執事委員會。雖然直到現在我也不知他怎會突然想起我來?不過我還是答應了。因為當年暑假在泰北三星期的宣教學習,使我對泰北有一份情。

參加這個執委會後,我才發現是個禱告多於議事的行政會議,每兩星期一次為泰北事工禱告。因未辦到長期工作簽證,郭伯伯每幾個月便需回香港。而每次回來,禱告會更是熱鬧。大家聆聽郭伯伯的工作報告,一同認識觀看耶和華的作為,然後討論一番,然後熱熾的禱告,執委會也算舉行了會議。

最初,執委會主席和宣教士都是郭伯伯。後來泰北事工發展起來,郭伯伯又取得居留工作簽證了,大家便決定改組。郭伯伯擔任工場主任,而我成為執委會主席。禱告會與執委會開始在不同日子舉行。事實上,那時整個中福團的差派運作,全是義務的,日常事務並不多,但是決策性的項目幾乎都是關乎宣教工場的發展、策略、原則。

可惜「遠水不能救近火」,當年通訊困難,若要經過執委會開會議決後再送到泰北,已是明日黃花。所以大部份決定都是前線宣教士憑信心自己出主意,我們只有禱告交託。信件一來一回,就要花上四星期多,有時還會寄失,更什這些書信往來不一定能解決工場的問題。但卻能讓我們對宣教工場一些基本的運作、困難及無奈都有一番了解。另外我每年都會到泰北工場探望當地同工的實際情況,這更有助深入了解工場的實際情況。

%e6%9c%b1021981年某一天,郭誠牧師來信說泰國政府要實行宣教士名額的限制,以後若要增派宣教士入境,會有困難。信中問我要不要去泰國宣教。我經禱告後,就寫信告訴郭牧師:「我來。」他卻回信說:「我早前已把你的名字送進泰國宗教廳。」就這樣我就來到泰北宣教。其後郭伯伯退休,我便負起工場的責任。

在宣教工場的日子,更讓我再次認識到「遠水不能救近火」的困境。又發現許多時候信件並不能跨越地域的鴻溝、文化的差異,常對時機的掌握,失諸交臂。我們作宣教士的應該努力溝通,多方報告,忠心交代。但是不少時候,地域文化的差異,處事方式不同,宣教士與差會需要額外的共同努力,締造一個合情合理、平衡進取、務實創新的空間,讓我們可以進退有據,足以讓神在我們中間顯彰祂奇妙而出人意外的作為和帶領。

%e6%9c%b1031986年我離開工場,往美國福樂神學院進修。進修期間,我看見北美華人信徒集中之地區,擁有豐富人材資源,在普世宣教使命上,更樂意積極參予,於是在進修之餘,鼓勵當地教會及信徒投身華人差傳運動,召募宣教士、匯聚各樣資源,以服侍普世華人及福音未及群體。中福團先後分別在美國和加拿大立案註冊,成立董事會,策劃及推動宣教事工。1992年被邀請出任總幹事。1993年於福樂神學院畢業,獲宣教學博士學位。

中福團在1997年走向國際化,以「一個中福,多元發展;不同地區,同一使命」的方向在主裡團契配搭。「國際化」對中福團來說,表示我們的宣教士雖然都是華人、懂華文、講不同口音的普通話,但是他們來自不同的差派地區,在工場上組成團隊,在「中福團的宣教理念與事工哲學」的認同下,一同為完成大使命而努力。

%e6%9c%b104今天,中福團仍然持守起初的使命,為要達成四個目標:(1) 在福音未及之群體中開荒佈道;(2) 建立教會,以致他們能成為不需要外來的幫助,能夠負起自己責任的教會;(3) 訓練門徒,好讓新興教會的信徒生命成熟,愛主侍人,他們得到良好的聖經教導,將所孚融合在生活與事奉中;(4) 服侍社群,我們認識到,愛心不足傳福音的手段,我們關懷服侍社區的群體,是因為耶穌基督愛我們,所以我們按著基督的愛心自然地去關心他們。

願意在未來的日子,繼續努力,與各主內差傳伙伴共同配搭,完成使命。我們願意學習成為一個優質的差會,在差傳教育與訓練、在宣教差派與傳揚、在福音需要的分享與推動等,更上一層樓。我們希望能夠更積極的與個別信徒、堂會、差會、神學院、福音機構建立更緊密的福音伙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