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版
2023年6月11日中福團香港區主任交接禮
在中福團香港辨事奉了二十多年的廖婉芬牧師六月卸任香港區主任,轉任國際主任(宣教士事務)。在巴拿馬工場宣教十年的黃麗芬牧師接受徵召回港接任香港區主任一職。親自邀請兩位來中福團事奉的國際總幹事朱昌錂牧師在香港區主任交職禮上訓勉,重申我們在複雜多樣的世界中,要把永恆真理與文化變動區分,才能更積極及貼切地回應人心,負起使命。
沒有改變,沒有搖動,我們在接力
訓勉│朱昌錂(國際總幹事)
三年多前,我借了廖婉芬牧師的《演變中的永恆》,想看看中文翻譯如何。我有英文版,廖牧師說這書複雜難明,她讀不下去,想我日後和她討論。是的,這書需要一點系統神學、教會歷史、宣教神學的學習,然後綜合來看「使命」是甚麼?不能一見「Mission」一字就譯作宣教。
之後我託人還書給廖牧師,她說我仍欠她的。原來我還了我的英文版,她的中文版仍在我處。所以今次我記得帶來了。但她說我的英文版借了給黃麗芬牧師用。今天物歸原主,但書中所論的題目,應是我們繼續要思想討論的功課。這本書在討論教會的使命是甚麼?用簡單的說話,教會在地上的目的是什麽?
《演變中的永恆》提出教會歷史中,宣教有三個神學類型;作者認為這三個神學類型都涉及六個宣教恆定因素: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文化。本書的結論認為,今天教會在世上的使命,是參與神的使命,並應以先知性的對話向世界傳教。這先知性對話不單是宣講,也包括實踐行動、禮儀、祈禱、默觀、正義、和平及創造的完美性、宗教對話、本色化。
我認為恆常的因素應是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加上聖靈論,這些神學的理解使教會面對所處的文化,参予神的使命,作成主交託教會的工作。文化既是一直改變,就不是恆常因素。文化變動帶動着政治、經濟、思潮、宗教、倫理、社會、民生、教育等層面的變動。我們對神學的理解,我們的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聖靈論就影响我們對教會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在意義、影响我們教會的方向、內容、行動。
用一般人的說話,我們必須問:教會存在地上,存在他的國家、地區、城市、鄉鎮是甚麼意義和目的責任?用我們的處境,香港教會存在在香港的意義、目的、責任是甚麼?這真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看法,影響我們對教會使命的看法。再用簡單的說,使命單是傳福音?是傳福音加上社會服務?是傳福音連同社會責任?是傳福音與社會融合為一?再另一種說法,天國已經降臨!?在人的心裡?在我們中間?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將來?(這些都是主耶穌給門徒的答案。)天國是「已降臨的實在」 (Realized Eschatology),實現了的末世?這是我們必須思想,反省,再前行。在歷史的潮流中,讓我們謙卑的勇敢,温柔的剛强,順良的靈巧,展現我們是得救贖、蒙憐愛、寄居在世神的子民,合一而多元神的殿,和平相愛公義神的國,傳揚好信息的信差,心懷本地父家而胸懷普世萬族的香港教會。
作為華人差會,我們走過48年的路。面對今天,我們仍需思考、仍需反省、仍需努力。我們是在歷史潮流中隨流失去方向?我們差派宣教士出去,是為甚麼?做甚麼?我們是叫人放下自己理想,去到沒有多少信徒,沒有多少團契的孤獨?你要回應我們這強人所難的挑戰!
面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理解,我們重申我們的使命,作為香港華人差會,差派主所呼召的人出去顛狂為上帝,在福音未得之地及群體中開荒佈道、建立教會、訓練門徒、服侍社群,建立負起自己責任成熟的教會。我們重申我們的差派哲學:在適合的時間,差派適合的人,到適合的地方,從事適合的工作。我們重申宣教不單在乎福音未得之地,也是福音未得群體,在遠方,也在近處(你近日應該聽到「香港尼泊爾媽咪」的新聞!)。我們重申我們婦女神學,姊妹也可領導。我們期待更多認同我們神學、哲學、異象的主內弟兄姊妹加入我們的團隊。
我們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理解,使我們重申我們要在今天香港的文化社會中,作主見証,忠誠跟隨基督耶穌。我們走在天國已降臨而又未完全實現(Already but not yet)的歷史路上,願意鼓動普天下、顛狂為上帝,使我們響應昔日方濟法蘭西斯,在巴黎大街小巷,向大學生發出挑戰,呼籲他們放下個人渺小野心,往東方傳揚基督福音。
今天我們來到一個時刻,廖婉芬牧師卸任香港區主任,轉任國際主任(宣教士事務)。她從區主任房間走出,來到國際辦的大房,她的面前是比香港區房間更廣大的15個地區。黃麗芬牧師從巴拿馬回港,搬入香港區主任的房間,她要面對更廣更高的挑戰。
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門徒分散往各處往各地去傳福音的道。彼得在「短宣」中開啟了撒瑪利亞和外邦人福音之門。十多年後安提阿差派巴拿巴、掃羅出去宣教。這是教會忙碌的事。世人在忙碌什麼呢?「列國為什麼騷動,萬民為什麼空謀妄想?」(新譯本詩2:1)主耶穌在呼召:你來跟從我,放下你的船、放下你的網、放下你的夢、放下世界的紛亂,來跟隨我耶穌。讓跟從凱撒的跟從凱撒,你跟從主!
我們在回應、在確定、在重申我們中福48年前訂定的使命,沒有改變,沒有搖動,我們在接力。
如鷹將我背負
香港區主任卸任分享│廖婉芬
1993年的一天,朱昌錂牧師打電話給我,邀請我來中福團事奉。我即時回覆說我不會去中福團的。我腦海裡迅即掠過八年前,我與丈夫在泰國短宣一個月的經歷,我知道我唔識做差傳。朱牧師聽到我的回覆,叫我先去祈禱,不用即時答覆。之後,我沒有把去中福團事奉的事放在心上。在一次退修的默想中,神用圖象清楚告訴我,祂會如鷹將我背負在翅膀上,帶領我在中福團的事奉。經過連翻爭辯,我順服神,握著祂的應許,答應去做一年的「差傳及推廣幹事」,希望中福團會在未來一年物色到執行幹事(今天稱的香港區主任)。那時我要照顧家庭,兒子剛讀小一,所以只能半職。
來到中福團,我好像一張白紙,我將那小小辦事處的差傳書籍和期刊一本一本地讀,記下重點。那時辦公室有個文件夾,存放朱牧師在美國福樂神學院讀宣教學時做的部份功課,我得朱牧師同意,可以取來閱讀,也有得問。好感恩!我就這樣一面學、一面做,一面揣摩,如何寫差傳講章,如何與教會聯繫,如何籌辦差傳聚會,如何做《中福通訊》。不過我還未攪清楚,就差不多一年了。我想我可以離開吧。沒想到,朱牧師對我說,還未找到執行幹事,你多做一年吧。這樣,一年,一年,又一年,我就傻呼呼地留了下來,轉任香港區主任:在堂會推動宣教異象,分享工場需要,鼓勵人從不同層面參與宣教;招募宣教士;與宣教士差派教會建立關係;關心宣教士;教宣教課程;訂定香港區的事工計劃、發展方向等。
這二十多年來,我感謝每一次與夥伴教會的真誠相交,得到的寶貴意見和鼓勵。我感謝每一位為中福團大小需要作出禱告和奉獻的教會、公司和弟兄姊妹,感謝你們與中福團同行,在每個關口或艱難中,因著你們的擺上,神都有奇妙的預備。我感謝歷任宣教士真摰的分享,讓這個只有一個月短宣經驗的人,能明白長期服侍的挑戰與艱辛,讓我認識及體會你們的喜與憂,可以同哭,也可以同笑,你們的分享更幫助我知道怎樣告訴預備做宣教士的人宣教不浪漫,在眾多的黑與白之間,還有繽紛的多姿多采,這也同時讓我知道怎樣與你們的差派教會交待,讓教會可以具體的參與、關懷與代禱。我感謝執行委員會對我的信任,特別是接納我在起初的14年只能做半職。我感謝歷年來與我一起在辦公室打拼的同工,你們就如我的家人,你們的熱誠與合作,並肩奮進,是我重要的後盾。我感謝我丈夫和兒子的全力支持,特別是兒子年紀小,不能將他獨留在家的日子,他總是開心地、又安靜地跟著我四處領會,不嫌沉悶,使我可以專心工作,也不影響丈夫在教會的事奉。
最後和最重要的,我要讚美感謝神,若不是祂的帥領,我不會在這二十多年裡有這麼豐富難忘的經歷,抓住祂的應許,祂提升我的信心、擴闊我的胸襟、改換我的性情。祂如鷹將我背負,是祂成就了許多又大又難的事,祂的恩典遠超我的所想所求。盛載了神這麼豐厚的憐憫與恩惠,雖然踏入樂齡,是時候卸下,但神若仍然用我,我怎敢推卻,我只祈求神繼續如鷹將我背負,使祂的聖名得著稱揚,祂的榮耀得著頌讚!
帶著戰兢及儆醒的心,迎難而上
香港區主任接任分享│黃麗芬
在巴拿馬時有一天,收到朱牧師的電話,說要徵召我回港接任香港區主任,我回應他:「啊,我好驚啊!」
我離開香港,十年在巴拿馬工場。但我知道近年不少人離開了香港,不少教會人才流失、奉獻減少,差會及福音機構同樣受到影響。此外,宣教士退休潮在漲。中福團怎樣幫助退休宣教士適應;怎樣動員教會,幫助教會的差傳教育,鼓勵、招募、訓練及安排更多不同年齡的新宣教士到合適的工場;做好宣教支援、以及與教會及宣教士的溝通;還有宣教經費等等。這都是面前種種挑戰。
但是困難、艱難永遠都不是攔阻我們承擔神的工作的理由。我害怕戰兢,因為知道處境艱難、自知能力不足。我願意承擔,因為知道神既然在這個時間點召我回來,必有祂美善的計劃,不論前途如何。神應許與我同行,差會裡的各前輩同工、教會裡的牧長、弟兄姐妹、我家人,以及在座的各位,都會與我同行。在這條窄路上,我們都不孤單,因有同路人,讓我們一同攜手,在這個艱難的世代中,彼此相扶同行。
從個人的感情來說。一方面,在巴拿馬經過了早幾年的文化衝擊,後來的幾年可以說是能夠嫻熟及順利的事奉了,和當地人更建立了感情,要離開會有不捨及難過。但是同時看到上帝近年帶領了幾位北美的宣教士過去,祂仍然在看顧著巴拿馬的福音需要。我可以換個角色繼續支援他們。另一邊,我知道香港及差會的需要。香港是我的家,我的家人在這裡,我在這裡成長;差會更是在過去22年中,自我有宣教異象以來,一直培育及支持我直到如今。我願意回來和大家一同共度時艱,正如過去幾個月,我都對所有接觸過的教會牧者說,有何需要我能幫到手的,可以隨時聯絡我,這不是一句客氣話,是我的真實心聲。
從宣教前線,轉到宣教行政的跑道,有很多適應及挑戰。但是我相信問題不會比恩典大,只要跟著神的腳步走、按著祂的心意而行,必然是正途。在主裡,我們不是險勝,而是因有愛我們的主,能夠得勝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