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中福團香港區主任交接禮(06/2023快訊)

archive

Home Category : 香港區快訊

純文字版

2023年6月11日中福團香港區主任交接禮

  在中福團香港辨事奉了二十多年的廖婉芬牧師六月卸任香港區主任,轉任國際主任(宣教士事務)。在巴拿馬工場宣教十年的黃麗芬牧師接受徵召回港接任香港區主任一職。親自邀請兩位來中福團事奉的國際總幹事朱昌錂牧師在香港區主任交職禮上訓勉,重申我們在複雜多樣的世界中,要把永恆真理與文化變動區分,才能更積極及貼切地回應人心,負起使命。


沒有改變,沒有搖動,我們在接力

訓勉│朱昌錂(國際總幹事)
  三年多前,我借了廖婉芬牧師的《演變中的永恆》,想看看中文翻譯如何。我有英文版,廖牧師說這書複雜難明,她讀不下去,想我日後和她討論。是的,這書需要一點系統神學、教會歷史、宣教神學的學習,然後綜合來看「使命」是甚麼?不能一見「Mission」一字就譯作宣教。

  之後我託人還書給廖牧師,她說我仍欠她的。原來我還了我的英文版,她的中文版仍在我處。所以今次我記得帶來了。但她說我的英文版借了給黃麗芬牧師用。今天物歸原主,但書中所論的題目,應是我們繼續要思想討論的功課。這本書在討論教會的使命是甚麼?用簡單的說話,教會在地上的目的是什麽?

  《演變中的永恆》提出教會歷史中,宣教有三個神學類型;作者認為這三個神學類型都涉及六個宣教恆定因素: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文化。本書的結論認為,今天教會在世上的使命,是參與神的使命,並應以先知性的對話向世界傳教。這先知性對話不單是宣講,也包括實踐行動、禮儀、祈禱、默觀、正義、和平及創造的完美性、宗教對話、本色化。

  我認為恆常的因素應是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加上聖靈論,這些神學的理解使教會面對所處的文化,参予神的使命,作成主交託教會的工作。文化既是一直改變,就不是恆常因素。文化變動帶動着政治、經濟、思潮、宗教、倫理、社會、民生、教育等層面的變動。我們對神學的理解,我們的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性論,聖靈論就影响我們對教會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在意義、影响我們教會的方向、內容、行動。

  用一般人的說話,我們必須問:教會存在地上,存在他的國家、地區、城市、鄉鎮是甚麼意義和目的責任?用我們的處境,香港教會存在在香港的意義、目的、責任是甚麼?這真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看法,影響我們對教會使命的看法。再用簡單的說,使命單是傳福音?是傳福音加上社會服務?是傳福音連同社會責任?是傳福音與社會融合為一?再另一種說法,天國已經降臨!?在人的心裡?在我們中間?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將來?(這些都是主耶穌給門徒的答案。)天國是「已降臨的實在」 (Realized Eschatology),實現了的末世?這是我們必須思想,反省,再前行。在歷史的潮流中,讓我們謙卑的勇敢,温柔的剛强,順良的靈巧,展現我們是得救贖、蒙憐愛、寄居在世神的子民,合一而多元神的殿,和平相愛公義神的國,傳揚好信息的信差,心懷本地父家而胸懷普世萬族的香港教會。

  作為華人差會,我們走過48年的路。面對今天,我們仍需思考、仍需反省、仍需努力。我們是在歷史潮流中隨流失去方向?我們差派宣教士出去,是為甚麼?做甚麼?我們是叫人放下自己理想,去到沒有多少信徒,沒有多少團契的孤獨?你要回應我們這強人所難的挑戰!

  面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理解,我們重申我們的使命,作為香港華人差會,差派主所呼召的人出去顛狂為上帝,在福音未得之地及群體中開荒佈道、建立教會、訓練門徒、服侍社群,建立負起自己責任成熟的教會。我們重申我們的差派哲學:在適合的時間,差派適合的人,到適合的地方,從事適合的工作。我們重申宣教不單在乎福音未得之地,也是福音未得群體,在遠方,也在近處(你近日應該聽到「香港尼泊爾媽咪」的新聞!)。我們重申我們婦女神學,姊妹也可領導。我們期待更多認同我們神學、哲學、異象的主內弟兄姊妹加入我們的團隊。

  我們對基督、教會、末世、救恩、人性、聖靈的理解,使我們重申我們要在今天香港的文化社會中,作主見証,忠誠跟隨基督耶穌。我們走在天國已降臨而又未完全實現(Already but not yet)的歷史路上,願意鼓動普天下、顛狂為上帝,使我們響應昔日方濟法蘭西斯,在巴黎大街小巷,向大學生發出挑戰,呼籲他們放下個人渺小野心,往東方傳揚基督福音。

  今天我們來到一個時刻,廖婉芬牧師卸任香港區主任,轉任國際主任(宣教士事務)。她從區主任房間走出,來到國際辦的大房,她的面前是比香港區房間更廣大的15個地區。黃麗芬牧師從巴拿馬回港,搬入香港區主任的房間,她要面對更廣更高的挑戰。

  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門徒分散往各處往各地去傳福音的道。彼得在「短宣」中開啟了撒瑪利亞和外邦人福音之門。十多年後安提阿差派巴拿巴、掃羅出去宣教。這是教會忙碌的事。世人在忙碌什麼呢?「列國為什麼騷動,萬民為什麼空謀妄想?」(新譯本詩2:1)主耶穌在呼召:你來跟從我,放下你的船、放下你的網、放下你的夢、放下世界的紛亂,來跟隨我耶穌。讓跟從凱撒的跟從凱撒,你跟從主!

  我們在回應、在確定、在重申我們中福48年前訂定的使命,沒有改變,沒有搖動,我們在接力。


如鷹將我背負

香港區主任卸任分享│廖婉芬
  1993年的一天,朱昌錂牧師打電話給我,邀請我來中福團事奉。我即時回覆說我不會去中福團的。我腦海裡迅即掠過八年前,我與丈夫在泰國短宣一個月的經歷,我知道我唔識做差傳。朱牧師聽到我的回覆,叫我先去祈禱,不用即時答覆。之後,我沒有把去中福團事奉的事放在心上。在一次退修的默想中,神用圖象清楚告訴我,祂會如鷹將我背負在翅膀上,帶領我在中福團的事奉。經過連翻爭辯,我順服神,握著祂的應許,答應去做一年的「差傳及推廣幹事」,希望中福團會在未來一年物色到執行幹事(今天稱的香港區主任)。那時我要照顧家庭,兒子剛讀小一,所以只能半職。

  來到中福團,我好像一張白紙,我將那小小辦事處的差傳書籍和期刊一本一本地讀,記下重點。那時辦公室有個文件夾,存放朱牧師在美國福樂神學院讀宣教學時做的部份功課,我得朱牧師同意,可以取來閱讀,也有得問。好感恩!我就這樣一面學、一面做,一面揣摩,如何寫差傳講章,如何與教會聯繫,如何籌辦差傳聚會,如何做《中福通訊》。不過我還未攪清楚,就差不多一年了。我想我可以離開吧。沒想到,朱牧師對我說,還未找到執行幹事,你多做一年吧。這樣,一年,一年,又一年,我就傻呼呼地留了下來,轉任香港區主任:在堂會推動宣教異象,分享工場需要,鼓勵人從不同層面參與宣教;招募宣教士;與宣教士差派教會建立關係;關心宣教士;教宣教課程;訂定香港區的事工計劃、發展方向等。

  這二十多年來,我感謝每一次與夥伴教會的真誠相交,得到的寶貴意見和鼓勵。我感謝每一位為中福團大小需要作出禱告和奉獻的教會、公司和弟兄姊妹,感謝你們與中福團同行,在每個關口或艱難中,因著你們的擺上,神都有奇妙的預備。我感謝歷任宣教士真摰的分享,讓這個只有一個月短宣經驗的人,能明白長期服侍的挑戰與艱辛,讓我認識及體會你們的喜與憂,可以同哭,也可以同笑,你們的分享更幫助我知道怎樣告訴預備做宣教士的人宣教不浪漫,在眾多的黑與白之間,還有繽紛的多姿多采,這也同時讓我知道怎樣與你們的差派教會交待,讓教會可以具體的參與、關懷與代禱。我感謝執行委員會對我的信任,特別是接納我在起初的14年只能做半職。我感謝歷年來與我一起在辦公室打拼的同工,你們就如我的家人,你們的熱誠與合作,並肩奮進,是我重要的後盾。我感謝我丈夫和兒子的全力支持,特別是兒子年紀小,不能將他獨留在家的日子,他總是開心地、又安靜地跟著我四處領會,不嫌沉悶,使我可以專心工作,也不影響丈夫在教會的事奉。

  最後和最重要的,我要讚美感謝神,若不是祂的帥領,我不會在這二十多年裡有這麼豐富難忘的經歷,抓住祂的應許,祂提升我的信心、擴闊我的胸襟、改換我的性情。祂如鷹將我背負,是祂成就了許多又大又難的事,祂的恩典遠超我的所想所求。盛載了神這麼豐厚的憐憫與恩惠,雖然踏入樂齡,是時候卸下,但神若仍然用我,我怎敢推卻,我只祈求神繼續如鷹將我背負,使祂的聖名得著稱揚,祂的榮耀得著頌讚!


帶著戰兢及儆醒的心,迎難而上

香港區主任接任分享│黃麗芬
  在巴拿馬時有一天,收到朱牧師的電話,說要徵召我回港接任香港區主任,我回應他:「啊,我好驚啊!」
我離開香港,十年在巴拿馬工場。但我知道近年不少人離開了香港,不少教會人才流失、奉獻減少,差會及福音機構同樣受到影響。此外,宣教士退休潮在漲。中福團怎樣幫助退休宣教士適應;怎樣動員教會,幫助教會的差傳教育,鼓勵、招募、訓練及安排更多不同年齡的新宣教士到合適的工場;做好宣教支援、以及與教會及宣教士的溝通;還有宣教經費等等。這都是面前種種挑戰。

  但是困難、艱難永遠都不是攔阻我們承擔神的工作的理由。我害怕戰兢,因為知道處境艱難、自知能力不足。我願意承擔,因為知道神既然在這個時間點召我回來,必有祂美善的計劃,不論前途如何。神應許與我同行,差會裡的各前輩同工、教會裡的牧長、弟兄姐妹、我家人,以及在座的各位,都會與我同行。在這條窄路上,我們都不孤單,因有同路人,讓我們一同攜手,在這個艱難的世代中,彼此相扶同行。

  從個人的感情來說。一方面,在巴拿馬經過了早幾年的文化衝擊,後來的幾年可以說是能夠嫻熟及順利的事奉了,和當地人更建立了感情,要離開會有不捨及難過。但是同時看到上帝近年帶領了幾位北美的宣教士過去,祂仍然在看顧著巴拿馬的福音需要。我可以換個角色繼續支援他們。另一邊,我知道香港及差會的需要。香港是我的家,我的家人在這裡,我在這裡成長;差會更是在過去22年中,自我有宣教異象以來,一直培育及支持我直到如今。我願意回來和大家一同共度時艱,正如過去幾個月,我都對所有接觸過的教會牧者說,有何需要我能幫到手的,可以隨時聯絡我,這不是一句客氣話,是我的真實心聲。

  從宣教前線,轉到宣教行政的跑道,有很多適應及挑戰。但是我相信問題不會比恩典大,只要跟著神的腳步走、按著祂的心意而行,必然是正途。在主裡,我們不是險勝,而是因有愛我們的主,能夠得勝有餘。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林翠霞—靈修分享

拾嗎哪的人生

(出埃及記16:1-5;13-28;31;35)

  以色列全會眾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達以琳和西乃之間、汛的的曠野。因沒有食物便開始埋怨指責摩西。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

  第14-16節: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像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

  第21節:每天早上在露水蒸發之後,太陽變熱之前,以色列人要撿取嗎哪。因為太陽一熱,它就化了。

  第16節:耶和華所吩咐的是: 各人要按著自己的食量收取,他們要用升斗衡量,多收的沒有剩餘,少收的也不缺乏。

  第22-23節:嗎哪是每天拾每天的份量,不能留過夜。留過夜的便會有蟲變臭。惟獨是第六天安息日前一天,可以多取雙倍食物。

  以色列人要清早拾取嗎哪,時間一過太陽出來便沒有,但拿到手的嗎哪卻可以磨,可以搗,可以烤可以煮。太奇妙了。若它是不能經熱的,就應該不能燒,但拾到的嗎哪卻是可以燒的。

  嗎哪是從天上來的食物:(申8:3、16)神藉著食物要試驗他們,要看他們是否信靠神,是否遵守神的吩咐。整整40年200萬人食嗎哪,直到入迦南地那一天嗎哪就停止了。

  神藉著嗎哪去除他們的貪心,不能多取,一天的份量一天用就夠了。多取的會生蟲變臭。這也是培養以色列人對神的信心,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神是昨天的神、今天的神,也是明天的神。安息日的前一天,卻可以收取兩天的份量。留在安息日吃的嗎哪不會生蟲也不變臭。為貪念、為安全感而存的嗎哪會變虫,但按神的心意,為安息日而儲存卻可以留下來。這一點值得我們思想,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錢財,如何在金錢上表現到我們對神的敬畏。

  (申8:3)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嗎哪是一個功課,要我們學曉去信靠神一切的應許。以衪的信實為糧。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將石頭變餅,主耶穌同樣引用這句話來擊退魔鬼。魔鬼常把我們的眼光放在缺乏上,把自己的需要合理化,如同以色列人認為以前比現在好,以前怎苦都有肉吃,現在卻沒有肉吃。但他們忘記自己以前是奴隸,是含著眼淚而吃,現在是自由人,雖然沒有肉吃,卻有神作他們的神。他們一直埋怨神,半點都看不到他們已被神拯救,被揀選成為神的子民而感到榮幸。不懂感恩是一個最大的盲點。

  讓我們思想甚麼是拾嗎哪的生活,沒有太多存款卻又沒有缺乏的生活。簡樸的人生(太6:25-34)就是不要為明天憂慮,不要與人比較,相信神的信實,仰賴衪的供應。

  禱告:天父我們讚美祢,祢賜嗎哪餵養以色列人40年之久,縱然以色列人背叛祢,但祢施恩的手一直沒有停止供養他們。祢以嗎哪供養他們的肉身,也訓練他們的靈性。耶穌基督祢是天上賜下的糧,信的人必不饑餓。求主幫助我們不為明天憂慮,保守我們的心不要偏向世界。相信我們在世每一天都有「嗎哪」的供應,直到進入天上迦南樂園。奉主耶穌聖名求,阿們。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理想.你想.祢想?

──放下理想你想、承擔理想祢想
黃麗芬牧師

  曾經我有一個夢:教育能改變世界,在40歲時放下所有,到山區教書。當時覺得這「夢」和上帝無關,甚至囂張的向上帝表明「這是我的夢,祢不要掂」……

  2001年去了一個短宣,在靈修中有兩個反省:一)教育不能改變世界,福音才可以;二)有夢想,也需要有準備。結論就是我放下了原來的想法、以及不願神帶領的悖逆心理,學習跟隨主的腳步,重新調整個人目標,為成為宣教士而有多年的尋索、預備及實踐。

  神對每個祂所創造的人,都給予了使命及期許,我們既非偶然之存在,更非可有可無。主希望我們能活出祂所希望的、榮耀的樣式,祂希望我們能帶更多人來認識祂、稱讚祂、敬拜祂及經歷祂的豐盛、美善、尊貴及榮耀等。人因犯罪而虧缺了神的榮耀,門徒藉著宣教,將神的公義慈愛及救贖的計劃傳予萬邦,讓各族各民各國各方來到祂的寶座前敬拜。我們有從神而來的使命,可惜因著人的自私自重,安於逸樂,沒有將神放在生命的首位,導致偏行己路。

  究竟我們在追求什麼?理想、你想還是祢想?我們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理神來管教、不相信祂對我們有美善心意、不接受祂的引導?還是願意放下自己,謙卑的來到主面前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願意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願意不斷的求問上帝:「我可以為祢做什麼?」「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神賦予了每位信徒都有榮耀的使命,祂每天都在呼召我們看見祂所看的、憐憫的、愛的……祂每天都在呼召我們參加在祂的計劃中。我們願意為祂放下你自以為的理想、安逸、享受嗎?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卻是一條榮耀豐盛、滿有恩典平安的路,願你們都能一同踏上。

Read More →

(03/2023快訊專題──「理」情願向前行宣教士分享原文)
――吳約瑟(本團柬埔寨宣教士)

神是否真的有呼召我作宣教士?在我上工場後我如何更加確定神真的呼召了我?

  在加拿大讀神學時,有些同學是從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回來加拿大述職的宣教士。我好奇問他們怎樣蒙召去作宣教士,又怎樣去選擇他們去的國家。其中一位宣教士同學跟我分享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耶穌叫我們『去』,只要有心願意去便可。至於去那個國家,那國的人民,天父會帶領。我被這節聖經抓住我的心,便奉獻『去』作宣教士。

  我們一家去到工場之後,在不同文化的適應,語言學習,福音事工上都看見天父的呼召和帶領。

我是否有能力做宣教的事奉嗎?神如何引導和帶領我?

  在天父的帶領之下在1985-1995年跟加拿大宣道會西差會去菲律賓作宣教士。在1994年時因在菲律賓有二千間菲律賓宣道會,會友二十萬,聖經學院九間。西差會決定將宣教士撤出而將福音的棒子交由本土教會承担。

  離開菲律賓後,本想去別的宣教區作宣教士但沒找到合適的工場。1996年我們看見香港出現移民潮,便打算回香港找教會事奉,作回流牧師。到了香港之後,天父郤帶領我們走柬埔寨的宣教路。

我是否需要讀神學?或為宣教接受哪些裝備?在上工場後,這先前的決定對事奉是助力還是阻力!

  若能讀神學,可在宣教區作植堂事工及教導聖經。有人來柬埔寨作老師、辨學、屋子維修、志願團體中工作等都是沒有讀神學。我們的女兒欣義讀完大學之後在加拿大工作了兩年便去柬埔寨的一個自願團體幫助婦人謀生的工作。

面對父母或兒女的生活安排、照顧、需要,我是怎樣下決定的,為什麼?事情後來怎樣?

  父母在生時,他們對我們宣教是支持的。我們的三位兒女讀中小學時在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讀書。他們讀完中學都去了加拿大讀大學,我們也曾見有宣教士子女在中學畢業之後回港讀醫科。

我對前途的考慮、經濟的需要,在遲延間,神怎樣提醒,帶領,開新路?

  宣教士出工塲之前必需籌募經費,但天父在出工場前為我們籌到所需的金錢,這也是天父給我們出工場的引證。

  初到菲律賓工場時兒子們還年幼,未上學讀書。心裡捨不得幾年後送他們去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讀書。但神開路讓他們可以在馬尼拉讀書。我們轉去柬埔寨宣教時,他們年紀大了些,去馬來西亞檳城讀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他們都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中學畢業後都能順利進入加拿大大學讀書。

  雖然宣教上有担心掛慮,或遇上困難,但神知道我們的需要而為我們解決。

[返回專題全文]

Read More →

(03/2023快訊專題──「理」情願向前行宣教士分享原文)
――心思明慧(本團創啟地區宣教士)

  感恩能在此分享我們尋求宣教路的過程。

  回顧過去,深感到神早已在我們心裡動工,一步一步引導我們。筆者初信時有機會參與學園傳道會的門訓小組和教會的差關小組,透過代禱和短宣開始認識宣教。在營會中得到講員滕近輝牧師的啟迪,得知「願意尋求上帝心意的人,不應為自己安排預設的計劃」。

  這給予筆者當頭棒喝,因為筆者過去為自己設限,認定自己的性格只適合做幕後策劃或工程類的工作。但自從那時起,筆者開始去嘗試做建立生命的工作,在青少年團契作導師和在基督教中學作老師。在正式上班前的暑假,也在短宣的過程中確認全時間事奉呼召。

  筆者保持著開放的心進入神學院裝備,在神的帶領下認識了以宣教士身分來港讀神學的妻子,並一起立志回應宣教的需要。我倆原打算畢業後一起去妻子所屬的機構參與宣教,可是我們在接洽過程中,發現機構的策略和理念,與我們所學習的和田野調查後的結論都不相符。在尋求師長的意見後,我們決定先留在香港教會事奉,一邊牧養累積經驗,一邊繼續參與差傳事工去尋求了解。筆者除了在教會負責差傳事工,也在短宣中尋求長期事奉的可能,和參與中福團的教牧宣教團契。當時筆者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是那地區或族群在資源上有所缺欠,而我倆的恩賜裝備配合的話,筆者都樂意被差派去服事。

  我倆原訂在兩個孩子出身後,會更積極地迎向某個具體的地區或族群。可是當筆者每次興奮地與妻子分享時,都獲得冷淡的回應。原來妻子作為人母後,比以前有更多顧慮。筆者相信配偶的同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印證,明白不能催逼或給予壓力,所以繼續以禱告和開放的心尋求各種可能。

  在牧養和等候十年後,神在看似巧合的情況下為我們開路。在2016年,筆者心裡有很大的催逼感,深知我們越遲作決定,子女越大就越難去適應,妻子的顧慮也會越多。神突然提醒筆者,為何不去了解妻子家鄉的需要?妻子的家鄉屬創啟地區,可是由於妻子長期離家,所以每次回鄉時都非常珍惜與家人短暫相聚的時間,沒有機會去訪談了解。於是筆者上網查看資料後,得知當地某間神學院正在聘請IT同工,就決定以IT義工的身分去拜訪,盼望從中了解當地的需要。在與同工們面談後,得知當地華人教會嚴重缺乏接班人,而神學院也缺乏師資,在各方面都有極大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筆者發現原來過去很多人想來宣教,奈何無法長期居留,但是筆者作為女婿的身分卻可以!

  妻子得知這情況後,表示樂意支持我來這裡事奉。雖然她離鄉已有二十多年,回來要面對很大的適應,但是她願意帶著孩子一起迎向挑戰。筆者回港後繼續透過閱讀去了解,也與教會分享異象負擔和尋求母院師長的意見。感恩能獲得同工執事和師長們的鼓勵和支持,之後就開始以部分時間在神學院進修裝備。在完成部分進修後,就開始與差會接洽。在思想去哪一差會時,筆者才發現自己對差傳的理解深受朱昌錂牧師的著作影響。而且在過去與不同差會合作的過程中,也欣賞到中福團的理念和作風。不單如此,筆者在整個尋求的過程中,原來也是按著中福團的「踏上宣教流程圖」來進行。所以筆者理所當然地向中福團查詢,也很快確認雙方的理念相容。因此,在確定工場具體需要後,再分別獲得家庭、教會、師長、差會和籌款的印證,我們就這樣於2019年被差遣來到這裡。

  筆者在工場這三年多深感一切都非常配合,回看過去看似巧合際遇,原來早已在神的計劃中。中福團的差派哲學是「在適合的時候,差派適合的人,到適合的地方,從事適合的事工」,這也是我們中福團的哲學。

[返回專題全文]

Read More →

(03/2023快訊專題──「理」情願向前行宣教士分享原文)
――王杰(本團法國宣教士)

  我們夫婦九十年代曾在法國留學和工作,當中有機會認識主耶穌並信主。 隨後我們回香港奉獻讀神學,並尋求神的旨意。漸漸我們清楚神要我們事奉海外的華人和知識分子,因為這和我們多年來的經歷、文化背景等都有密切關係。

  神首先對我們的裝備主要是文化上,因為我們在法國期間大約十年,對法國的文化傳統有一定認識。法國屬於我們所說的後基督教國家(Post-Christianity)。曾幾何時,法國是基督教信仰的發達地區,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公元二世紀里昂大主教愛仁紐是基督教思想史中做過重要貢獻的神學家。

  雖然屬於法國西方發達國家,但國家日益衰落,社會運動層出不窮。法國因為經歷過很強的啟蒙運動影響,因此具有典型現代主義思維:相信理性,相信科學進步,注重科學事實、實證主義,宗教被歸類為主觀性的個人信仰,從公共空間退出。人類高舉自我,認為社會科技的進步將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人類不需要上帝了。

  同時,法國本身曾是天主教國家,但同時也是身處宗教改革的核心地帶。發生在1562-1598年間的八次宗教戰爭(主要是法國國王為代表的天主教對更正教徒的迫害),對法國造成了嚴重破壞。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與馬丁路德同時發現聖經關於因信稱義的真理,並寫下巨著「基督教教義」(Institution de la religion chretienne)。但加爾文最終要在日內瓦執行他的改革宗理念。

  今天,法國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已經非常衰落,據統計福音派基督徒只佔總人口的0.5%。多數法國人以無神論自居,並且對談論宗教非常反感。但同時許多人都是由個人主義者,生活孤獨,生活中沒有真正的朋友和信任,非常需要關心。當地許多教會還在成長的掙扎中,需要外國宣教士來牧養,根本無暇顧及對外傳福音、宣教,大部分教會沒有外展事工。

  近年,有許多華人僑居法國,也有許多留學生在法國求學,這成為我們華人宣教士在法國傳福音的一個契機。幾年前,一位在法國事奉的西教士來香港呼籲:法國有許多華人生活,也有許多留學生。香港可否派宣教士過來?神裝備我們了解、適應法國的文化和社會,又使我們在香港接受神學訓練和牧會經驗,豈不知是為了我們可以接受、回應法國的屬靈需要,來這裡傳福音嗎?六年前,我們回應了神的呼召,踏上法國宣教的路。

[返回專題全文]

Read More →

(03/2023快訊專題──「理」情願向前行宣教士分享原文)
――傅張潔萍(本團泰國宣教士)

  想起當年決心踏上宣教路的那一段日子,情與理的對峙是有的,不過,可能是在教會得造就、被栽培的機會實在很多,我有足夠的「理」去考量及做決定。

有理無我

  信主後,我被主的道吸引,我明白主的教訓、主的話,我不但願意一生跟隨祂,更願意順服祂向信徒的呼召,要委身作門徒、要立志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所以我回應主說,我要(出)去,使萬民(各族)作主的門徒。

  起初,我不知道應該何時出發,不過,我知道我要先裝備自己才行,我便報讀了好些神學課程。此外,我沒有到過任何宣教工場,於是,我參加了幾次短宣,對不同的宣教工場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有人說,作宣教士最好是有家庭有兒女才出發,那個時候我還是單身,我想,無論如何,莊稼多工人少是事實,我要出去的話,主必負責。就是這樣,我決定了在199X那一年,我可以啟動我對主的承諾。

沿途有理

  馬太福音6章33節:「你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在我準備尋找合適的差會後,神讓我遇上傅昌達弟兄,我們倆有共同的人生方向和目標,不久後,我們成為夫婦,在泰國北部山區同心事主。有時候,我們夫婦二人簡直是同工好拍檔,過於是恩愛夫妻,這是很有意思的組合。我們因為有同一的心志,每每遇上困難,或意見不一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法便以「理」為準繩(此「理」是神的律法、神的話)。神的心意是甚麼?往往就是我們要聽從並順服的方案。

  作為傅昌達弟兄的太太(日後大家都叫我師母),我知道自己的位份,也樂意做好師母要做的份內事。說起來,這是聖經的教導,我要扶助丈夫的事奉,要做他的好幫手,我不是他的對手,我是他的助手。就這樣,我們合作無間,在宣教工場喜樂地渡過了將近二十二個年頭。

全賴有理

  詩篇119篇105節:「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在宣教的路上,我們曾經面對不少困難,有時可能被直撃要害,動搖我們對主的信心,甚至懷疑主的呼召。感恩是神的安慰每每透過理性的思維,提醒我們要堅信祂、仰望祂、尊祂為大、知道祂是執掌皇權的主宰!


  與你分享以下對我甚有幫助的經文,願共勉之:

  林後12章9-10節: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腓4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返回專題全文]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理」情願向前行

  我們都喜歡聽宣教士的蒙召見證,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其獨特之處,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當中有些的起始可能富戲劇性,如看到異象,或有異夢,但大部份都是始於神的話。宣教士的工作是個跨文化的職事,從領受召命到踏上工場,從知道要服侍的群體到住在他們中間。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當中還有許多考量,這過程大多不再是戲劇性,而是切切實實地去理解思想,認定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的方向,踏上選定的道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又為什麼這樣做,於此,才能一直緊守奮進。


我理祂

──傅張潔萍(本團派駐泰國宣教士)

  信主後,我被主的道吸引,立志回應說要(出)去,使萬民(各族)作主的門徒。起初,我不知道應該何時出發和往哪裡去,但我知道要先裝備自己,便報讀神學課程,也參加前往不同工場的短宣隊。有人說,作宣教士最好是有家庭有兒女才出發,那時我還是單身。

  在我準備尋找差會後,神讓我遇上傅昌達弟兄,我們有共同的人生方向和目標,不久,我們結成夫婦,在泰國北部山區同心事主。有時候,我們夫婦二人簡直是同工好拍檔,過於是恩愛夫妻,這是很有意思的組合。我們因為有同一的心志,每當遇上困難,或意見不一,最好的解決方法便以「理」為準繩,此「理」是神的律法、神的話。神的心意是什麼,往往就是我們要聽從並順服的方案。

  作為傅昌達的太太,我知道自己的位份,也樂意做好師母要做的份內事。這是聖經的教導,我要扶助丈夫的事奉,要做他的好幫手,我不是他的對手,我是他的助手。就這樣,我們合作無間,在宣教工場喜樂地渡過了將近二十二個年頭。

[原文]


理情願之理

──王杰(本團派駐法國宣教士)

  我們夫婦於九十年代在法國留學和工作,並信主。隨後我們回香港讀神學,尋求神的旨意。漸漸我們清楚神要我們服侍海外的華人和知識分子,這和我們在法國逗留了大約十年,對法國的文化傳統有一定認識有密切的關係。

  曾幾何時,法國是以基督教理念治國;在公元二世紀,里昂大主教愛任紐就是在基督教思想史上作過重要貢獻的神學家。

  現代的法國是西方發達國家,但社會運動層出不窮,受啟蒙運動強烈影響,具有典型現代主義思維:相信理性,相信科學進步,注重科學事實、實證主義,宗教被歸類為主觀性的個人信仰,已從公共空間退出。他們高舉自我,認為社會科技的進步將解決一切問題,因此人類就不需要上帝了。

  今天,法國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已經非常衰落,據統計,福音派基督徒只佔總人口的0.5%。多數法國人以無神論者自居,並且對談論宗教非常反感。由於許多人是個人主義者,他們生活孤獨,沒有真正的朋友和信任,非常需要關心。

  幾年前,一位在法國事奉的宣教士呼籲說:「法國有許多福音需要,香港可否派宣教士過來?」神早已裝備了我們,讓我們了解法國的文化和社會,又讓我們在香港接受神學和牧會訓練,豈不知是為了我們可以接受、回應法國的屬靈需要?六年前,我們回應了神的呼召,踏上法國宣教的路。

[原文]


全因為「祢/理」

──心思明慧(本團派駐創啟地區宣教士)

  在一個營會的聚會上,滕近輝牧師說:「願意尋求上帝心意的人,不應為自己安排預設的計劃。」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過去我一直為自己設限,認定自己的性格只適合做幕後策劃或工程類的工作;自那時起,我開始嘗試做建立生命的工作,在青少年團契作導師和在基督教中學作老師。

  我在短宣中確認全時間事奉的呼召。保持著開放的心,我進入神學院受裝備,在神的帶領下,認識了以宣教士身分來香港讀神學的妻子,並一起立志回應宣教的需要。我倆原打算畢業後一起去妻子所屬的機構參與宣教,可是在接洽過程中,發現機構的策略和理念,與我們所學習的和田野調查後的結論都不相符。在尋求師長的意見後,我們決定留在香港,一邊牧養教會累積經驗,一邊參與差傳事工,尋求了解。除了在教會負責差傳事工,我也在短宣中尋求長期事奉的可能,和參與中福團的教牧宣教團契。

  我倆原訂在兩個孩子出生後,會更積極地迎向某個具體的地區或族群。可是當我每次興奮地與妻子分享時,卻獲得冷淡的回應。原來妻子作為人母後,比以前有更多顧慮。我相信配偶的同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印證,明白不能催逼或給予壓力,所以繼續以禱告和開放的心尋求各種可能。

  2016年,我心裡有很大的催逼,深知我倆越遲做出發的決定,子女越大就越難去適應,妻子的顧慮也會越多。神突然提醒我,為何不去了解妻子家鄉的需要?由於長期離家,我倆每次回鄉都非常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間,沒有出外訪談了解。於是我上網查看資料,也實地拜訪,知道當地教會嚴重缺乏工人,神學院也缺乏師資,各方面都有極大需要。妻子得知後,樂意支持。雖然離鄉已二十多年,回去需要很大適應,但她願意帶著孩子一起迎向挑戰。

[原文]


天父的理我遵從

──吳約瑟(本團派駐柬埔寨宣教士)

  在加拿大讀神學時,有同學是從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回加拿大述職的宣教士。我好奇地問他們怎樣蒙召去作宣教士,又怎樣去選擇他們要去的國家。其中一位跟我分享馬太福音28章19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耶穌叫我們『去』,只要有心願意去便可,至於去哪個國家,服侍哪國的人民,天父會帶領。我的心被這節聖經抓住,便奉獻『去』作宣教士。

  在天父的帶領下,我與妻子接受加拿大的西差會差派,去菲律賓宣教。1996年,我們看見香港的需要,決定回香港服侍。到了香港,我們有機會跟教會領袖分享我們在菲律賓宣教十年的經歷。他們聽見後,竟鼓勵我們前往當時百廢待興的柬埔寨宣教,我們考慮過後,決定重踏宣教路。初到菲律賓工場時,兒女年幼,還未上學,當時心裡實在捨不得要送他們去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讀書。神開路,讓他們可以在馬尼拉讀書,留在我倆身邊。當我們轉去柬埔寨宣教時,他們長大了些,我們可以安心讓他們去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他們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中學畢業後回加拿大讀大學。我的女兒大學畢業,在加拿大工作了兩年後,前往柬埔寨的一個志願團體,參與婦女職業訓練及就業的工作。沒想過,女兒會與我們夫婦一起,在柬埔寨生活。

[原文]


  神呼召祂的兒女以理智和心思回應踐行祂的宣教計劃,荷蘭神學家巴文克(Herman Bavinck)說:「真正地實現我們在世上的使命,能使我們預備好承受永恆的救贖,而將心思放在那些屬天的事情上,能使我們在世上的渴望得到真正的滿足。」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思,我們願意與你一起探索,歡迎與我們聯絡:[email protected],或邀約主領聚會:[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

純文字版

傅昌達—靈修分享

以愛和忍耐

(路加福音24:25-27,32)

25 耶穌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啊,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心裏相信得太遲鈍了!
26 基督不是必須受這些苦,然後才進入他的榮耀裏嗎?」
27 於是,他從摩西和眾先知開始,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向他們解釋了。…
32 他們彼此說:「他在路上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在我們裏面不是火熱的嗎?」

  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之後,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位臉帶愁容的門徒顯現。主耶穌與他們閒聊,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一知半解,對先知所說的一切話相信得太遲鈍。當主耶穌開始到處宣講天國的真理,呼召人跟隨祂,便一直透過不同的方法訓練門徒。復活的基督仍然把握最後的機會,訓練這兩位無知的門徒,花心思、花時間陪伴他們,以愛和忍耐接納他們的無知和小信。祂沒有狠狠地責備他們,反而為他們走第二里路,為他們補習,耐性地從摩西和眾先知開始,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向他們解釋清楚。

  主耶穌已做了完美的示範,提醒我應如何在宣教工場上,花心思、花時間陪伴我在泰北山區服侍的年青人,與他們結伴同行,一同面對人生路上的高山低谷,聆聽他們心底的說話,接納和包容他們的缺點,帶著愛心和忍耐教導他們認識神的話語,使每顆冰冷的心再次被火熱起來!願這段經文也成為你的提醒和祝福,誠心所願!

  禱告:求聖靈保惠師幫助我,教導我懂得如何跟隨主耶穌的腳蹤,實踐天國大使命,效法主的樣式去使人作主的門徒,以愛和忍耐教導他們明白聖經的真理,與他們結伴同行,一同面對人生的高山低谷。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Read More →

代禱信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