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心理健康服務
一、引言
依據1983年西方宣教的一項調查,派往海外工作的僱員,30%在第一年內便返回原地,不願繼續在海外服務。這數字包括一般職業。至於宣教士方面,估計約有10%至15%在宣教工場服侍一年後便回國。宣教士第一年在工場,主是是文化適應,語言學習。1983年一份研究報告說指出,保守估計每年約有三百多位宣教士,在工場上只停留了一年便回國,而花在他們身上的費用達1,300萬美元。該報告認為宣教士只在工場一年,便「傷亡」回國,是一項極大的資源浪費。因此,不少人發出疑問:宣教士既有神的呼召,也有神的恩典和許多裝備,為何仍會如此容易退卻呢?宣教士心理健康服務就從探討這些問題開始,探討如何幫助宣教士能健康、喜樂地成長,在主裡蒙恩,在工場多結果子。
二、踏上工場的遭遇
當宣教士踏足工場,進入新的環境後,他們會遇上各種的改變;若改變來得突然,影響整個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就會失去生活的方向感(orientation),因而感到壓力。一般來說,人會在五個層面感到明顯的壓力:「人生大事」(life events)、「語言運用」(language proficiency)、「人際支持系統」(social support)、「自我形象」(self concept)及思想模式(cognitive style)。凡進入新環境的人,他們都很容易在這五個層面感覺到壓力。例如因為言語不通,卻仍要照顧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因而感到自己變得又「聾」,又「盲」,又「啞」;對於瞭解社會、參與社會、使用社會資源等備受限制,甚至連問路也變成不可能的事;結果便與社會產生距離。如果要參與社會,融合成為其中一分子,就需要克服這些障礙。此外,進入新環境後,以前的朋友都不在身邊,人際關係支持系統需要重新建立。然而新支持系統的形成,需要時間,也就往往出現了一段「真空」的時間,失去別人的支持。在新環境的壓力下,若個人對自我形象、自我認識、自我處事能力都未能肯定的話,其面對的壓力就會非常大。
三、面對壓力的反應
研究顯示,面對同等的壓力時,有些人適應得很好,有些人卻適應得不太好。那些適應得好的人,在心態上多能接納生活上定然會不時出現難題、產生壓力,只視之為人生過程上的挑戰,會很積極的去尋求解決方法。即使嘗試失敗,也不會以此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卻會再接再厲,積極努力,再次面對挑戰,謀求突破。那些適應得不太好的人,在遇見壓力時多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盡量逃避問題,並將壓力「個人化」─當問題無法解決,或嘗試解決卻失敗後,就認為是自己本身無能無用,貶低自我的價值。挫敗越多,自我形象也就越加低落。這類人的身體情況,跟那些面對壓力而適應得好的人比較,健康情況也差得遠。
四、宣教士心理健康服務
宣教士心理健康服務宣包括:
- 為宣教士候選人和宣教士提供心理測驗。
- 為述職宣教士、宣教士候選人和考慮宣教事奉的神學生提供個人、婚姻、家庭和小組輔導。
- 在面對跨文化處境的身心適應、個人成長與發展、及處理困難等方面提供教育和訓練,包括跨越文化適應課程、宣教士成長小組。
- 提供各種合適材料,寄贈宣教士、幫助他們在跨文化中,在個人、靈命、家庭生活等都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