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福團致力於福音未及之群體中
使命 icon v2-01
以完成大使命。

族群介紹

布蘭人:

本居中國雲南,元代社會動盪開始移居緬甸北部。上世紀緬甸政治不穩,又遷移至泰緬邊界。屬高棉語系。現有人口約60萬,分金布蘭、銀布蘭和紅布蘭。

他們獨居一隅,少與外界接觸。沒有本族文字,歷史及文化靠口傳。以耕作為生,生活簡樸、清貧。居於竹片搭建的高腳屋,一間屋子通常住有十多二十戶。

大多信奉佛教、巫術及精靈敬拜。每條村寨有自己的巫師,負責祭祀。村寨的中心點設有靈塔供奉精靈。

布蘭人大多群居,族人關係親密,若有個別村民歸信基督,會立時遭受反對、逼迫,是福音未及的族群。

中福團2002年,在泰國的醫療服侍裡,第一次遇見這與世隔絕的民族。他們雖是第一次遇見醫療隊,及聽見耶穌名字,卻願意靠祂得恩經歷神的醫治。

布蘭人的傳統信仰使村長和村民對信靠獨一真神甚為恐懼,極力反對。宣教士堅毅努力耕耘,活出主愛,神有大能工作,至今有兩個佈道所,共50多名信徒。

目前還沒有完整聖經譯本和詩歌本。

拉祜人:

600多年前,他們從西藏遷至雲南,繼而遷至緬甸、泰國,後再遷往老撾、越南等地。目前人口超過54萬。有黑拉祜、紅拉祜、白拉祜和黃拉祜之分。

族人中沒有姓氏,只有名字。房子是竹芭造的,上蓋茅草。大多以務農和打獵為生,愛吃辣,能歌善舞。少年期結婚,一夫一妻制。

紅拉祜多為基督徒。黑拉祜則信奉民間宗教,黃拉祜多信奉佛教。

我們在泰國宣教之初,因認識懂漢語的拉祜傳道,開始拉祜聖經訓練,後來組織佈道隊,在山區遍傳福音,建立教會。之後學員更跨越本族,向阿卡、傈僳、瑤、白夷等民族傳揚福音。

我們開辦的「信徒領袖課程」,畢業生獲認可帶領教會資格,在山區教會作傳道。

現有拉祜教會五間,由本族傳道帶領;又支持拉祜傳道在緬北開荒植堂。

阿卡人:

阿卡人源於雲南(屬哈尼族系),上世紀初移居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等地。目前人口約150萬。

他們大多居於高山,務農為生,善把山坡闢成梯田。食糧以稻米為主,喜吃硬米飯,愛煮茶奉客。男子普遍嗜酒。能歌善舞。善用藍靛染布,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青布或白布裹頭。婦女穿右襟無領上衣,以銀幣作鈕扣,下穿長褲,喜戴耳環、銀項圈和大手鐲,不少地區的婦女裹護腿。

崇拜多神又崇敬祖先,有巫師驅邪治病,有頻繁的宗教迷信活動。1940年代有丹麥宣教士在雲南墨江一帶傳道,領人歸主,估計現在仍有數百信徒。

我們在拉祜村惠隆教會設立「信徒訓練中心」,有學員跨越本族,向阿卡傳福音,帶領他們信主,建立教會。

現有阿卡教會兩間,由本族傳道帶領,並繼續在族人村寨中開荒。

泰人:

泰族源於廣東西部和雲南南部,秦朝開始逐漸遷至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印度等地。在泰國主要分為三支,佔總人口81%。中部稱小泰,為主體民族,人數最多。北部稱大泰,東北部稱老撾泰。

他們性格隨和,衣著樸素,重禮儀,以「合什」致意。受中國、印度以及一些西方國家影響,烹飪以蒸、烘焙、燒烤、煎炸炒為主,米飯為主食,菜式以「辣」聞名。以佛曆為本國曆法,每年西曆四月的潑水節是為泰族新年。

泰族信奉小乘佛教,重功德,男子一生最少出家作和尚一次,為父母積德。基督教進入泰國超過200年,但泰族信主人數僅有0.2%。

我們於1975年差派第一位宣教士郭誠前往泰國北部宣教,翌年開始與當地同工配搭以泰華雙語傳講信息。1997年開始致力向泰人傳福音,在多個泰人村開荒。2000年成立第一所泰語教會,名為榮光基督教會。

現有四間泰語教會和一間佈道所,三間學生中心,一間孤兒院,一間邊青學校。2011年開辦新天聖經學院,以泰語授課,訓練工人,拓展泰國福音工作。

傈僳人:

原居西藏東邊和雲南麗江,公元16世紀遭受欺壓而大舉遷徙至雲南怒江,現有人口70多萬。另有10多萬分佈在緬甸、泰國和印度。大多居於崇山峻嶺,務農為生,但收成不多,生活貧窮落後。飲食以玉米和蕎麥為主,愛喝酒、吸煙,亦嗜賭。按服飾可分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精靈和圖騰崇拜,常宰殺牲畜以祭祀鬼靈。

1908年英國宣教士傅能仁向傈僳族傳福音,帶領許多人信主,被稱為「傈僳使徒」。後來有宣教士陸續加入,為他們興辦醫院和學校,創造文字,翻譯及印刷《聖經》、《讚美詩歌》、《福音精華》等書。1949年前建立了教堂200多所,神職人員1000餘人。因政治改變,許多傈僳族人逃往緬甸,包括不少基督徒。估計中國現有30萬傈僳信徒(佔人口42%)。

1975年,我們在泰國北部舉辦「門徒聖經訓練營」,受訓者中有泰國本地和來自緬甸的傈僳族人,因而開展了這山族的宣教工作,並建立教會。

瑤人:

瑤族歷史悠久,人口200多萬,多居於中國廣西省,也有在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的,還有移居北美等地的。因居住地區不同,共有28種不同的名稱;由於分支眾多,言語差異亦大。

他們多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因多居山區,能從山頂開墾出梯田。非常喜愛歌唱,過節、農閒,男女青年聚集對唱。飲食因應地的出產,有以稻米為主,有以玉米為主,肉食有豬、雞或獵獲,嗜酒。衣著因應居住地區不同而異,婦女喜在衣領、袖口、褲腳繡上美麗圖案,銀器首飾是她們的至愛。

多信仰道教,崇拜鬼神。曾有宣教士在瑤族地區工作,但信主人數不多,是福音未得群體。

1979年我們在泰國北部拉祜村設立「信徒訓練中心」,學員組成佈道隊在山族中開荒,包括美艾縣的瑤家寨。蒙神恩典,1981年有第一位瑤族人歸主。之後有香港的基督徒支持在瑤家寨買地建堂,但遭村中領袖反對,只好停工,禱告等候。十多年後,因著信徒的美好見證,2009年得以建造禮拜堂,名「耀光教會」。由於瑤族信徒都已泰化,故以泰語聚會,由我們泰族同工帶領,繼續拓展瑤族事工。

吉爾吉斯人:

吉爾吉斯人可能是與中國人血緣非常相近的民族,唐代史書稱他們為黠戛斯人。他們大多居於中亞洲。天山之西的吉爾吉斯斯坦住有360多萬吉爾吉斯人,佔全國人口的71%。

伊斯蘭教自公元10世紀傳入後,成為吉爾吉斯人的主要信仰。

吉爾吉斯斯坦的憲法是宗教自由,但福音傳揚受很大限制,外國「非政府慈善組織」不准有傳教活動,要限制在教育、醫療、扶貧等範圍內。

2013年我們在托克馬克市(Tokmok)引進「蒙特梭利」教育法,設立俄語幼稚園,並教師培訓,期望本色化的「蒙特梭利」幼稚園在各處開花。學校亦會主辦家長課程,將聖經教導潛移默化。現時學校正與一俄語教會配搭,牧師的孩子來學校上課,牧師來「家長會」幫忙,藉此接觸其他學生的家長,讓他們認識基督。

埃塞俄比亞人:

埃塞俄比亞是個有3,000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住有9,600多萬人,有80多個民族,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早已融合。

東正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後,影響深遠,現時全國人口一半信奉東正教,只可惜大多是口頭認信,內在生命與主基督無份無關。而另外有三成人口是穆斯林。

我們在2010年開始參與阿比西尼亞營工的工作,為青少年提供多元服務,包括足球、騎馬、射箭、音樂、查經等,讓他們認識基督。又在服侍青少年的同時關懷他們的家庭,期盼全家歸主。

高棉人:

在公元七世紀以前,高棉族就建立了強大的王朝,創造了古代文明。高棉語族是現時柬埔寨的主要民族,佔全國人口的90%,有1480萬人。

高棉族人大多篤信上座部佛教。

2005年我們在金邊的新社區開設綜合服務中心,星期日舉行主日崇拜,帶領區內鄰里認識主,作基督門徒。經過多次的搬遷,柬埔寨活石堂教會經已成立,並附設男女大學生宿舍和新光幼稚園、託兒所。金邊市及附近城鎮福音禾場處處,需要基督工人。

排灣人:

排灣族為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群。學者推測源於公元前二千年,大武山的高處。他們自認是「蛇」的傳人。現時人口超過十萬。

他們屬祖靈崇拜,超自然與多神祇信仰。認為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

2014年我們開始在台灣屏東縣參與服侍排灣族的工作,在恆春鎮、石門、滿州山上與教會配搭,從事佈道和聖經教導。

穆斯林:

穆斯林的意思是獨一神的順民。公元610年,穆罕默德領受天啟,被安拉罕姆選為使者,受命傳播新的宗教──伊斯蘭教。現時全球穆斯林人數約有18億,佔全世界總人口25%。

  • 伊斯蘭教是啟示的宗教,不拜偶像,信奉一位真主稱安拉罕姆,是造化天地萬物的真宰。
  • 古蘭經是啟示的經典,是給人類的最後啟示,是完美標準,道德生活行為的最高規範。
  • 穆罕默德是安拉罕姆選立的使者,耶穌是聖人,不是真主的兒子,真主怎麼會生兒子呢。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是用顯蹟離開了。
  • 穆斯林用生活來表達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信仰。穆斯林一生敬虔,嚴守五功,盡力行善,只是直到人生終結,也 沒有得救的把握。

我們於2007年開始差派宣教士服侍穆斯林。

  • 在一個大城市以「家庭聚會」的方式來敬拜、禱告、學道。
  • 每年在一個鄉鎮的穆民孤兒院,為他們舉辦愛心營,用主的愛關懷感染他們。又資助當中勤學的孤兒往城鎮修讀專業課程或大學。目前已凝取細小的歸信者群體,定期栽培教導。
  • 在另一個大城市,宣教士在學校任教師,開了接觸學生和同事的門。
  • 在另一個城市辦學,接觸當地穆民。
  • 穆斯林要由原來宗教出來歸信跟隨基督,並不容易,需要更多合適宣教士,也需要更多禱告。

華人:

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從文獻所得,早在唐朝(公元618年)已有中國人移居國外。他們離鄉別井,有為謀生,有為逃難,林林總總,各有因由。他們住在別國,因語言文化差異,猶如當地「少數民族」;雖血緣相同,卻成為跟我們截然不同的群體。

我們不時接到不同國家的非華人教牧來信:「這裡有幾萬華人,沒有華人宣教士,沒有華語查經班、團契,我們也不懂華語,沒有華文聖經、單張。請差派宣教士來為主收莊稼。」誰肯為他們去呢?

%e4%b8%ad%e5%8d%97%e7%be%8e%e8%8f%af中國人移居中南美洲,始於清朝。19世紀初,一批批的中國勞工從廣東和福建來到中南美洲,從事開礦、修築鐵路、興建運河。不少聞名於世的中南美洲鐵路與運河,以及重要的公路、礦山、港口都凝聚了華人的生命和血汗。今天,中南美洲共29個國家,估計華人數目有200萬。

2012年有在巴拿馬宣教多年的資深宣教士加入本團,計劃繼續開展巴拿馬及中南美洲一直備受忽略的華人福音工作。宣教士以巴拿馬為基地,在華人聚居的大城小鄉佈道,在已建立的教會牧養,並參與中南美洲聖經學院的教導和行政工作。

%e5%8f%b0%e7%81%a3客家是漢族一支,源起東晉,成形於宋代。客家人大量由閩、粵東移居台灣,是康熙二十年代(1681年代)以後的事。現今客家人數佔全台灣人口18.1%,約420萬。主要分佈於苗栗縣、新竹縣、桃園縣、花蓮縣,另外台東縣、屏東縣、台中縣、南投縣也有不少。

我們自1991年差派宣教士往台灣,及後與當地宗派及教會合作,在沒有多少基督徒的客家群居地開荒植堂。完成拓植後,會把堂會交回合作單位承擔牧養之責。在這十多年間,已先後開拓5間堂會,並已順利交接。現正在拓植第6間堂會。此外,我們宣教士亦參與客家宣教神學院的教導工作。

%e5%8d%97%e9%9d%9e華人在南非居住,可追溯至300多年前。至19世紀,採礦業蓬勃,有中國勞工前來工作,繼而留下居住。1970年代開始,有台灣人及香港人前來經商。近十年來,華人人口急升,肇因商機處處,無論是大城的批發市場,或各大小城鎮的小生意,都吸引中國人前來打拼。

2000年我們前往南非瞭解教會情況和福音需要,當地教會白人牧者眼見華人人口愈來愈多,卻因不懂華語而無法向他們傳福音,故希望我們優先服侍華人。因此我們主要在華人集中的城市中開荒植堂。現已在德班、開普頓、約翰內斯堡、紐卡索、伊利沙伯港建立了5間教會,又在其鄰近城鎮開荒,建立教會或設立福音點,有普通話和廣東話聚會。

%e5%ae%a3%e6%95%99%e5%a3%ab1990年初,我們國際總幹事朱昌錂牧師發現無論華人或西方宣教士,均有踏上工場後不到兩、三年就請辭的現象,不單對差傳運動造成困擾,更是極大的資源浪費。朱牧師祈求神為華人宣教士預備心理輔導專家,幫助宣教士成長,減低宣教士流失。

1992年心理輔導學家邱提鴒博士加入本團,借派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提供「宣教士輔導及支援服務」:

  1. 為宣教士候選人提供心理測驗和分析評估;
  2. 為述職宣教士、宣教士候選人和考慮宣教者提 供個人、婚姻、家庭和小組輔導;
  3. 舉辦跨文化適應課程、宣教士成長小組等,提 供適切的教育及訓練;
  4. 藉文字、影音資料幫助宣教士全人成長。

2000年,邱博士開展「宣教士關顧團隊」訓練課程,幫助差會及教會的同工更適切地關顧宣教士。

2004年,隨著擁有輔導專業的基督徒加入這行列,邱博士回歸本團。

自加入本團後,邱博士每年會到本團工場探訪宣教士。由於宣教是一場屬靈爭戰,邱博士也會透過禱告服侍,與宣教士同心守望。

%e6%b3%b0%e5%8c%971940年代末,中國政治改變,一群又一群的雲南軍民流徙至泰國北部邊境,在荒蕪的山區開墾,借土養命。1984年,泰國政府批准這些華人難民及他們的後裔在泰國定居,發放國民身分証。自此,這裡的華人不再是難民,活動範圍也不再受限於管制區,可以在泰國全國活動和發展了。

1974年在香港,郭誠與周修敏牧師因著泰北華人難民村的福音需要,神激動他們的心靈,燃點起海外宣教之火。結果,郭誠牧師一人前往泰北山區開荒佈道,先在清萊華人難民村,後轉往清邁地區,建立華人教會。經過40年,中福團在泰國北部地區建立了八間華人教會,現已交由當地教牧帶領。

%e5%be%b7%e5%9c%8b自1876年李鴻章派遣7位淮軍青年軍官赴德國學習軍事起,時至今日已超過十萬華人留學生在德國求學。德國不是移民國,除少量獲聘的畢業生外,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均需返回本國。

2003年我們與德華福音友會結成伙伴,在華人大學生和學者中工作。今天,我們的宣教士在法蘭克福華人教會牧會,並關顧大學城的華人學生。又有宣教士在德東以萊比錫為中心點,建立教會及福音中心,接觸鄰近8個大學城鎮的華人留學生和學者。

%e7%b7%ac%e7%94%b8原為中國藩屬,清末被英國佔為屬地,1948年獨立。

1975年我們開始在泰北宣教,以泰緬邊境清萊府的美賽為根據地,除佈道植堂,亦開設「門徒聖經訓練營」。訓練營的消息傳到一河之隔的緬甸大其力,吸引了因鎖國而沒有機會學習聖經的華人基督徒。他們甘冒戰亂、搶劫、天行之險,前來受訓。他們對聖經真理的渴慕,對福音事工的承擔,感動我們願以經濟支持他們,帶著所學,回緬甸為主作工。

這顆「火種」一直延續了超過40年。今天,我們在緬甸支持20多位本地同工,在大城、小鎮、村寨中建立教會,辦理基督教學校、孤兒院、學生中心、老人照顧。此外,我們宣教士也長期擔負神學院的教導工作。

%e6%be%b3%e9%96%80本為中國領土上的小漁港。1557年(明嘉靖36年)正式開埠,租借與葡萄牙政府,作為葡人向中國經商的前門。1887年中葡簽訂條約,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99年澳門主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1993年我們與澳門聖經學院結成伙伴,參與神學教育工作。之後,又與澳門文字協會結成伙伴,參與文字及網絡福音工作。再後又參與教會牧養工作、醫療福音工作等。今天,我們在氹仔和中區分別建立了2間教會,又有福音戒賭和輔導,學生福音工作,親職教育工作等。